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鄉土關懷
點閱次數:2100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處處是里山4-4
消失的里地:當土地不再生產糧食
作者 / 廖靜蕙
在台中市南屯區,觸目所及是違法工廠整片佔據了租用的農地。

【編按】「里山(Satoyama)」一詞,最早出現於日本江戶時代,「里」字為「田」和「土」的象形造字,在日文有故鄉的意思,泛指介於村落與深山之間的地方。相對於農村的「里山」「里地」,漁村也有「里海」一詞,都是人與自然之間和諧共存的概念。

早期農業社會維持人與自然共存互生的關係,並不以追求生產的最高利益為目標,然而,現代農業由產量主導,逐漸走向大規模單一作物種植,過程中並使用化學肥料、殺蟲劑、除草劑等,造成水源、空氣污染,也使得原是糧倉的大地受傷。2010年,聯合國大學及日本政府整理了日本在地經驗,提出了「里山倡議」,詮釋農村的多元價值。

這些兼具社會與生態價值的生產基地,或可稱為「社會─生態的生產地景」,是人與環境長期互動過程中形成的,包括次生林、池塘、稻田、牧場和草場,這些區塊就像大小、顏色、紋路迥異的馬賽克拼貼在一起,是人與自然共棲共生的環境,也是最適宜人居住的場域。

而在台灣,豐饒大地的印象,從淺山一直到平原,從平原再到海岸河口,這些里山、里地以及里海,提供台灣島上萬物的依歸,肩負著餵飽2300多萬人口的重要使命。

台灣處處都是里山,而「里山倡議」聚焦於維持、恢復或重建這個生產基地古早以來原具有的社會及生態功能,因此得以增進人類福祉,同時達成生物多樣性保育、永續利用及利益分享的三大目標。適逢4月22日「地球日」、5月22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我們一起來關心。

儘管賴萌宏及里拔哈農場的農民,寧願付出勞力,在台灣淺山、平原之間畫下恬靜美麗的田園景觀,然而都市化與工業化,仍然填平了一口又一口灌溉用的埤塘水圳,住宅、工廠一步步入侵到農地,正快速鯨吞台灣的農地。

■被填平的埤塘

傳統農業發展的人工智慧,例如埤塘、水圳這些水利設施,曾經提供糧食生產所需水源,兼具減緩氣候變遷、降低熱島效應及創造野生動物棲息環境等多元價值,更是重要的文化資產。但農業人口老化、都市化及安全因素下,逐漸消失或水泥化,過去自然下滲的功能減少,進入溝渠的水流速度增快,增加沖刷能力,也改變人與水資源的關係。

桃園農地及埤塘消失是最經典的案例,19世紀初,桃園台地大小埤塘曾達上萬個,如今只有300多口列入「國家重要濕地」受到保護。人們曾習於埤塘相伴,當一口埤塘填平時,同時也填掉此地的一部分集體記憶。

■農地種假農舍

以農舍之名興建的別墅、豪宅,矗立在農田中,讓蘭陽平原有如低密度住宅區,逐漸失去生產的功能,原本與這些農田相依維生的野生動物也頓失所依。由於2000年《農業發展條例》修正、2006年雪山隧道通車,2014年底統計,取得農舍使用執照件數高達7616 件,使用了1900公頃農地,佔宜蘭優良農地面積約12%;興建完成後以買賣方式移轉的比例是64%,其中約7成、5600棟農舍違規使用。

而這只是起點,全台各地景觀優美的農地,一個一個豎立著售地的招牌,苗栗、美濃、屏東、花蓮,這些供養人類糧食的農地,變成了炙手可熱的建地。相對於無法支撐農民生計的農業,多數農民也樂於賣地賺大錢,透過房仲業成了有錢人的後花園,這也讓想進入農業的新手,再也買不起土地種田。「許多農舍建案都編織著都會人回歸山林的夢想,但是,夢想回歸山林的都會人並不知道,他夢想的家,其實粉碎了多少原本棲息在這塊土地的生命的家。」石虎研究學者陳美汀說明農舍粉碎台灣農業永續可能。

■非法工廠林立

另外,全台6萬4000家違法工廠分布在桃園、新竹、台中、彰化、雲林、嘉義及台南等地的農業區及住宅區,經濟部卻以《工廠管理輔導法》修正案及「輔導未登記工廠合法經營方案」為業者解套。

業者以每坪30元租下大面積農地蓋廠房,轉手以每坪300元轉租,廠房排放的水也直接進入排水溝。不只土地污染問題無法解決,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更大,來自西部的糧食到底能不能安心食用,這種疑慮在餐桌上不斷蔓延。農地不斷消失,歸根究柢是農村價值不受重視,所以有學者指出:「台灣農業最需要的就是受到肯定!」

文章與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298期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