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鄉土關懷
點閱次數:1041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舊鐵道騎鐵馬 客家庄賞文化
作者 / 八田一二

■樂活單車行

台鐵曾有一條東勢支線被稱為東豐鐵路,自豐原站分歧後,向東行駛至東勢。這條支線主要目的為搬運大雪山的木材,由於林木漸疏,加上公路開發,最終在1991年廢止。設立於1959年的東勢車站,是由戰後知名建築師修澤蘭所設計,她有「台灣第一女建築師」之譽,最知名的作品是百元鈔票上的陽明山中山樓。

東豐鐵路廢線後,原有的路基如今變成自行車專用道,還有個優美的名字叫「東豐綠色走廊」。這條綠色走廊入口位於國道4號豐原端的高架橋下,路旁有成排的腳踏車出租店。這裡同時也是「后豐鐵馬道」起點,前者往東,直到東勢客家文化園區,全長共12公里;後者往北至后里,全長4.5公里。兩條單車道各有特色,都值得花時間在這些優美的風景、歷史古蹟中停駐,細細品嘗。

騎在筆直的東豐綠廊上,途經朴子口、舊石岡車站,朴子口是平埔族聚落名,石岡站附近則有一段鐵道在瀑布上的奇景,這些廢線後的站體如今僅供遊客憑弔。參觀完石岡水壩、穀倉之後,大約還剩下一半路程,一路往東的上坡路線,讓人不禁怨嘆應該要從終點往回騎才省力。不過接著還有情人木橋、早年周圍種植許多梅樹的梅子車站、土牛客家文物館、東豐鐵橋等景點,可以讓人在約1.5個小時的上坡踩踏過程中,不時下車遊賞, 獲得一點喘息的機會。

自行車的終點為舊東勢車站,今連同腹地已改建為客家文化園區,車站主體作為文物館,原來的火車站月台、入口遮雨亭等設施都拆除,只在候車室改裝成的陳列室內保留了旅客等車時坐的長條椅。車站的外觀與當初已經完全不同了,只有內部部分建築特色仍保有原來的樣貌,多數回憶只能在老舊泛黃的相片中尋覓了。

■大埔音文化

東勢目前擁有全台灣僅存的「大埔音客家文化」,早年這裡是泰雅爾族與巴宰海族的荒埔地,1745年起,由廣東移民落腳此處墾殖,這些移民來自中國廣東省大埔縣,除了語言保留大埔音腔調,文化上也獨樹一格。

客家文物館內陳列了許多客家文物,不定時也有展覽可以觀賞,內容含括客家相關的食衣住行。這天下午正好碰上市政府舉辦的「中山路老街深度導覽」,導覽人員帶領報名的遊客,介紹東勢市區以中山路為主軸的各特色景點、歷史人物等,導覽第一站就在客家文化園區。巧遇解說機不可失,連忙湊上了導覽的行列,細數客家建築、美食與生活智慧。

早期社會重男輕女的觀念濃厚,客家人有「出丁」的習俗,出丁指的是生男孩的家庭,要製作「新丁粄」來叩謝天公或土地公的「添丁賜福」, 其實就是粿,在祭拜後會分享給村民一同吃粄慶祝。目前東勢還保留這個傳統,家中若有添丁或新婚等喜事,都會在隔年元宵製作新丁粄或新婚粄,用來製作新丁粄的「紅龜印」木雕也別具特色;每年元宵節舉辦的新丁粄賽,迄今已有百年歷史,也成為吸引觀光的文化財。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客家人的「伯公信仰」,伯公相當於土地公,最初的形式是賦予大樹或大石象徵意義,此舉除了表現出客家人勤於耕作、善於開發山林的特色,也讓人看到飲水思源,並與土地連結的一面。客語的「伯公」指的是「祖父的哥哥」,也就是家族的大家長。藉由這種親切的稱呼,神明成為慰藉人心的力量。有句客家諺語說:「有人的地方,就有伯公。」伯公可說是客家人的精神寄託。或許從這個角度切入談基督信仰的「天父」概念,轉化伯公信仰,也是一種值得嘗試的文化宣教。

■蒸氣火車頭

客家文化園區外的蒸汽火車騰雲號更是來訪時不能錯過的一站,騰雲號為台灣第一輛蒸汽火車頭,1888年由劉銘傳自德國購入,目前本尊保存於台北228和平紀念公園內。客家文化園區因其車站前身,經營者也複製了一台等比例的騰雲號,為了通過環評,以柴油取代煤炭為燃料,用來燒開水蒸氣產生動力供遊客體驗騰雲號最高速限為時速35公里, 復刻版的東勢騰雲號似乎也保留這樣的傳統。搭乘騰雲號時,可以在其慢慢的行駛間吹拂著微風,感受懷舊氣息,更有車掌小姐隨車解說東勢支線之歷史。只是窗外不時從旁超越的單車騎士,讓人有種時空交錯的恍惚。

找一天來東勢,可以透過單車運動認識地方景點、進入客家文化園區學習地方風俗,還可乘坐蒸汽火車感受百年前的鐵道交通,是趟值得親子共遊的好行程。

文章與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214期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