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青年青不輕
點閱次數:1611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光復真正的意義

10月25日是所謂「台灣光復節」,但是隨著台灣社會邁向民主,民智啟迪,有越來越多人從過往黨國教育體制的催眠中甦醒,認識到所謂的「光復」,說穿了其實是場騙局。不管是鄭成功敗逃來台、清帝國佔領台灣、日本殖民統治、到二次戰後中華民國「光復」台灣,這些外來的統治者未曾片刻站在台灣的立場出發,多是為了自身的利益來強取豪奪,本地的人民被排除在決策圈外苟延殘喘。這種撲天蓋地的全面性壓迫,對社會的負面影響極深,以致於即便經歷了兩次政黨輪替,轉型正義依然無法落實在台灣社會中。

在2014年318太陽花學運之後,種種跡象顯示過去在風雨中挺立的台灣自決主張,正式交棒給下一個世代的年輕人,被污名化的「台灣獨立」也成為年輕世代勇敢呼喊的光榮勳章。正當我們以為一切終於將要走向光明之時,10月23日國民黨籍立法委員潘維剛的發言卻讓人再次跌破眼鏡。

潘維剛在立法院教育委員會中討論母語教育議案時,起身力阻母語列為必修,認為不應該強迫學生學母語,因為會「傷害民族的情感」,更舉例遠古的秦帝國因統一語言及度量衡才會強盛。此番言論使人驚覺,大中國思想的殘害從來不曾遠離,文化霸凌的戲碼在「我愛說國語」運動退場後仍在上演,秦帝國殘暴的手段竟成了典範。顯見鄭南榕「我們是小國小民,但是我們是好國好民」強而有力的主張,仍需要被持續推廣看見。

事實上,意識到保存各種獨特語言文化的重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明訂每年的2月21日為「世界母語日」。台灣是個多民族的社會,從來就不能專斷的用「中華民族」籠統概括,台灣社會必須打破的,正是這種「獨尊大中國」的觀念,唯有每個族裔都得到平等的尊重,社會公義才有可能實現。將母語列為必修,從來就不是要打壓異族,只是要修正過往的錯誤,「光復」母語應有的地位罷了。

認同自己居住的土地,真正與百姓同甘共苦的站在一起,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信仰精神,而使用本地語言正是傳揚福音、凝聚認同最貼近人心的方式;為了讓每個族裔都可以使用自己的母語讀聖經,台灣聖經公會致力出版母語聖經,已有台語、客語、阿美、布農、排灣、魯凱、卑南、賽德克、雅美、太魯閣等各種版本問世,這項事工也將持續進行下去。期盼在福音傳遍全地的同時,台灣人民也能了解「光復」真正的意義。

文章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270期社論

圖片來源:Serene 攝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