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樹主日 腓立比書2章5~11節 尊崇誰的名? 今天是棕樹主日,也是基督徒默想主耶穌受難的開始。教會傳統的布置,會刻意在地板上放置衣物、蠟燭、木頭十字架、棕樹枝等,呼應經文敘述主耶穌帶著祂的門徒,在群眾簇擁下光榮進入耶路撒冷城:「於是他們拿著棕樹枝出去迎接祂,歡呼說:『讚美上帝!願上帝賜福給奉主名而來的那位!願上帝賜福給以色列的君王!』」(約翰福音12章13節,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向主耶穌高呼「奉主名而來的那位」「以色列的君王」的群眾,期待這位傳說中的彌賽亞帶給他們生命的救贖。但對主耶穌而言,這些歡呼聲是祂走上十字架道路的序曲,如經文所說:「祂原有上帝的本質,卻沒有濫用跟上帝同等的特權。相反地……祂自甘卑微,順服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立比書2章6~8節) 過去台灣原住民的部落出於對自然界的敬畏,大多呼求各種超自然神靈的名或祖先的名,社會規範中有諸多禁忌,造成生活中的限制與捆綁,對許多未知的事物感到心驚膽戰,沒有真實的平安。因著認識主耶穌,相信祂來到世界藉著受苦帶給人盼望與愛,許多原住民族人「尊崇耶穌的名,天上、人間,和地底下的眾生都得向祂屈膝下拜」(腓立比書2章10節),經歷生命自由及心靈得釋放的真實信仰。如今,我們又是尊崇誰的名,好在每一天過得勝的生活呢?「至高的上主教我該說的話,使我能安慰憂傷的人。每天清晨,祂喚醒我,使我渴望聽祂的教導。」(以賽亞書50章4節)讓我們以這段經文開啟受難週節期。 祈禱 親愛的天父,謝謝祢讓祢的獨生愛子成為我們生命的禮物,讓我一生尊崇主耶穌的名而活。靠主耶穌聖名求。阿們。 默想 對我而言,世界有什麼愛比主耶穌為我受難更為真實呢?我如何在生活中以基督的心為心呢? 行動 與周遭某位不認識主的人分享認識主耶穌對你的意義,以及你信仰的美好經歷。 聖週禮拜一 約翰福音12章1~11節 真心與主對遇 約翰在約翰福音12章開始就指出,這一天是「逾越節前六天」,並將主耶穌受難與以色列人出埃及的重要歷史連結。摩西帶領以色列人走出埃及前夕,以色列人藉著在門框、門楣上塗抹羔羊的血,躲過了第十災──滅長子之災,而後得以走出埃及,脫離奴隸身分,得到自由。 經文中主耶穌所在的伯大尼,是拉撒路住的地方,耶穌曾在這裡使拉撒路復活。從上帝對以色列人的要求:「當你們進入上主所應許之地,你們要遵守這節期的禮儀。倘若你們的孩子問你們:『這個禮儀有什麼意義?』你們要回答:『這是獻給上主的逾越節牲祭。當以色列人在埃及的時候,祂擊殺埃及人,越過以色列人的房屋,救了我們各家。』」(出埃及記12章25~26節)台灣人曾經歷不同政權的統治,如今我們守受難週節期時,是否也經歷生命被主耶穌贖回而得的自由呢? 主耶穌受難之前,聖經提到不同的人用不同方式與主耶穌對遇。拿出珍貴的純哪噠香油膏的馬利亞(約翰福音12章3節)、將要出賣耶穌的門徒加略人猶大(4節)、一大群猶太人聽說耶穌在伯大尼,就到那裡去(9節)。無關性別、職分、族群,只有真心與主對遇的人,才能明白主耶穌受難的意義。 祈禱 親愛的天父上帝,幫助我在受難週當下檢視自己的心是否與主對遇。靠主耶穌聖名求。阿們。 默想 主耶穌的受難對我的意義是什麼?我會是猶大?或是那一群猶太人?還是馬利亞呢? 行動 記錄自己過去的生命光景,進入低谷時如何因為與主對遇而走出來? 聖週禮拜二 約翰福音12章20~36節 生命成為永恆的祝福 台灣南部的排灣族人很早就接觸漢人,生活習慣、語言與宗教信仰也受到很大的影響。有一個部落的人,因為到基督教診療所就醫聽到福音,就回去部落將福音傳開。最早時族人反對並攻擊傳福音的人,捍衛自己傳統的宗教,認為部落本就有緊密、嚴謹的社會規範,外來的宗教與部落生活無關。 傳福音的人沒有放棄,持續在生活中見證上帝的大能,並藉著禱告破除部落恐懼的各種禁忌。有一次,兩個在山坡上工作的人,因為軍事演習被散彈擊中而意外死亡。當時幾位已信基督的人徹夜陪伴家屬,舉行告別禮拜時,用詩歌、分享送別故人,讓族人非常意外,因為他們原本認為意外死亡是咒詛。他們驚奇基督教看重的不是禁忌,而是永恆生命的祝福,於是紛紛信主。 明明是受難的日子,主耶穌卻說:「人子得榮耀的時刻已經到了。」(約翰福音12章23節)且祂鄭重地告訴門徒:「一粒麥子若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如果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24節)基督徒的生命也是如此,我們確信因著基督,我們的生命將成為永恆的祝福。 祈禱 親愛的天父,主耶穌的受難讓我知道,願意犧牲生命的,反而要存留永恆的生命;事奉主的,祢必看重他。幫助我因為事奉得到永恆生命的祝福。靠主耶穌聖名求。阿們。 默想 「趁著你們還有光的時候要信從光,好使你們成為光明的人。」(約翰福音12章36節)我做到了嗎? 行動 找到看似犧牲自己時間或金錢的事,在受難週當作事奉完成它。 聖週禮拜三 約翰福音13章21~32節 相信祢,所以謝謝祢 我們都相信語言的力量,而母語就是生活價值的根。南排灣語的masalu(麻沙魯) 是「謝謝」,同時masalu也是「相信」的意思。 排灣族人曾經歷不同政權統治,度過必須靠刀箭才能保全生命的年代,例如台灣電視劇《斯卡羅》所述排灣族勇士用彎刀打贏外國大兵槍砲的羅發號事件,或與日本軍隊對戰的牡丹社事件。因此我們不難明白,當南排灣族人說「謝謝你」,為何與「相信你」是同樣的意思。 今日的經文指出主耶穌受難的關鍵時間與人物,主耶穌與門徒們朝夕相處,門徒們見過主耶穌無數次行神蹟,身為老師的祂也親自為門徒們洗腳(約翰福音13章5節),卻仍有門徒在背地裡出賣耶穌。「耶穌說了這話,心裡非常傷痛,就宣布:『我鄭重地告訴你們,你們當中有一個人要出賣我。』」(約翰福音13章21節) 基督徒因為相信,所以感恩。因為相信上帝,即使陷在困境中,仍滿有喜樂、感恩。特別在受難週,我們要再一次對主耶穌說:「因為我相信祢,所以我謝謝祢。」 祈禱 親愛的主耶穌,謝謝祢願意為我受難,我要說謝謝祢,並深刻相信祢。靠主聖名求。阿們。 默想 耶穌說:「現在人子已經得到榮耀了;上帝的榮耀也在人子身上顯明了。」(31節)我可以在生活中如何榮耀主呢? 行動 找出你生命中最在乎的人,對他表達你對他的信任與感恩,但不期待任何回饋。 聖週禮拜四 約翰福音13章1~17節、31b~35節 賦予送情柴新意 每年7、8月是台灣原住民收穫節慶時期,其中排灣族有一個文化活動「papuljiva」(送情柴),是青年人送情柴給愛慕的女子告白的行動。從選木柴、排綁的技巧,可以表現年輕人的智慧與用心。一群年輕人一起預備,在部落長者的見證下,同時分送情柴給自己心儀的對象,也是很有趣的文化活動。 送情柴源自過去家家戶戶都要燒木柴煮食,木柴是生活不可或缺的物品。因此部落男子出門工作,傍晚回家必須扛木柴回家。而家中都是女孩的家庭,因為距離遙遠、扛木柴力氣有限,常遇到缺柴燒的窘境。因此,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有能力扛木柴的男子,就會自然地分送木柴給只有女孩子的家庭。我聽阿嬤說過,有愛心的男子送木柴,常常是利用天黑後,不讓人知道。有需要的人家,天亮後發現家裡有柴可以燒,心裡就會燃起感恩之情。 主耶穌要為門徒洗腳時,彼得有些抗拒,他認為照常理不應該讓自己的主、老師洗自己的腳。但是主耶穌表明這是為門徒立榜樣(約翰福音13章15節),「祂一向愛世上屬於祂自己的人,祂始終如一地愛他們。」(1節)主耶穌為我們立了愛的榜樣,祂的愛讓人超越責任、義務。今日瓦斯、電取代了木柴,但我們可以賦予洗腳、送情柴新意,做主耶穌為我們做的。 祈禱 親愛的主,謝謝祢為我立了愛的榜樣,幫助我在周邊人的需要上看見自己的責任。靠主聖名求。阿們。 默想 我願意為最微小的人做什麼? 行動 一杯咖啡、一句鼓勵的話或好好傾聽人說話,付出愛的行動。 受難日 約翰福音18章15~27節 勇敢作自己 彼得親眼看見猶大領了一隊兵和祭司長並法利賽人的差役,拿著燈籠、火把、兵器到園裡抓耶穌。可以想像他當下內心有多焦慮,而後看著主耶穌受審,又經歷多少掙扎與煎熬。 三、四十年前的台灣原住民,進入都市求學、工作時,當漢人注意到你,下一句應該就是問:「你是『蕃仔』嗎?」面對這樣的質問,原住民的答案都會說:「我不是!」然後急速逃離現場。沒有人願意被貼標籤,但是,排灣族人深邃的雙眼、黑皮膚要如何隱藏呢? 時過境遷,如今原住民族的境遇已截然不同。在蔡英文總統代表政府向原住民道歉後,國家承認原住民族,尊重我們的文化,使排灣族語成為國家語言之一,讓原住民擁有作自己的自信。 彼得不也如此嗎?當別人質問他:「你不是祂的門徒嗎?」他很堅決地否認。然而,我們可以在使徒行傳看見彼得在主耶穌復活後的改變與委身,他勇敢宣講、醫治,即使被捕入監,也沒有停止宣揚基督福音。「議員們看見彼得和約翰那麼勇敢,又曉得他們是沒有受過什麼教育的平常人,十分希奇,就領會到這兩人原是跟隨過耶穌的。」(使徒行傳4章13節) 祈禱 親愛的主耶穌,我知道祢有復活的大能,幫助我因依靠祢而更勇敢地作自己。奉主聖名求。阿們。 默想 生活中有各樣評價,我在乎的是人的評價?還是主耶穌對我的看法? 行動 做一件自己很想做但一直沒有勇氣做的事。 聖週禮拜六 詩篇31篇1~5節、15~16節 踏上從一而終的旅程 從大衛這篇祈禱文,可以感受到他的生活陷於無助、生命深受威脅。作者用庇護、搭救、永不失敗、立刻幫助、保護、拯救、避難所、堡壘、逃脫等各樣的詞,祈求上帝照著應許帶領他,因為他確信上帝的公義、慈愛及不變的愛。 主耶穌在十字架上最後的時刻,「大聲呼喊:『父親哪,我把自己的靈魂交在祢手裡!』說了這話,祂就斷了氣。」(路加福音23章46節)就是取自詩篇31篇5節的經文。主耶穌知道,祂來到世界就是踏上從一而終的旅程,目的是成為獻上的活祭,「為了要救我們脫離這邪惡的時代,遵照我們父上帝的旨意,為我們的罪獻上了自己。」(加拉太書1章4節) 我們是否想過人如此有限,是否意識到自己的生命就是一趟日日走向死亡的旅行?我們當直視生命的脆弱與短暫,從一而終地學習大衛,謙卑尋求上帝的帶領與救贖。即使是在困境,也當如使徒司提反一樣,在群眾向他丟擲石頭後,呼求:「主耶穌啊,求祢接納我的靈魂!」(使徒行傳7章59節)一個人所能經歷最深刻的禱告,就是將靈魂交給賜生命的上帝。 祈禱 親愛的主上帝,幫助我無論何時何地都能正視生命是向著祢而活,用生活態度證明我的身心靈體都屬於祢。奉主耶穌基督聖名求。阿們。 默想 主耶穌在受難週做了許多美事,斷氣之前將自己的靈魂交給天父。而我呢?若我知道生命將結束,我會做哪些事呢? 行動 定出自己五年、十年後想要的樣子,再往前推展三年、今年、本月、今日可以專注的目標計畫。 (全文完) 文章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760期 圖片來源:Serene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