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原知原味
點閱次數:414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找回我們的聲音
作者 / Umav
作者透過受訪和演講的機會,談及經營布農族語粉專、創作族語圖文的初衷。

前幾天,我的好姊妹依露可(Iljuk),約我去台南某博物館外的大草原野餐。野餐被我們戲稱為「網美」的舉止,是現在年輕人很愛做的事,就是外帶餐點,坐在精緻印花的野餐墊上拍照聊天,要顯得我們假日過得很愜意,一點都不像「壓力山大的社畜」。那天,我認識了一位青年阿珍。當時我的手機正在播放自己接受原住民族廣播電台採訪的節目,談及我經營布農族語粉專、創作族語圖文的初衷。阿珍也饒富興趣地跟我一起收聽節目,且聽得很專注,聽完後抬起頭對我說,她其實也有布農族血統。我頓時很驚喜,連忙問她的族語名字、家族和部落。這是在外遇到族人的起手式,也是布農族人認識彼此時一定會問的資訊。阿珍也對我卸下心防,讓我和她母親通電話:「cina(布農族對母親輩的稱呼)!inak ngan hai tupaun tu Umav,tukun su ngan? Tukun muu a siduh ngan?(我的名字是Umav,您叫什麼名字?是哪一個氏族的?)」阿姨聽到我「cina、cina」地叫,也很快明白是遇到了族人。

後來便知道,阿珍已隨從母親登記恢復原民身分,卻不太好意思主動介紹自己是原住民,她有點羞澀地解釋:「因為我長得不像啦!」我很堅定地說:「妳就是布農族啊!我也常被說長得不像,我才不管他們!以後就直接說妳的族名、說妳是Bunun,好不好?」阿珍說,她有從我的「每天來點布農語啊!」粉專上學到一些布農族語,也覺得可以用輕鬆的方式分享文化很棒,她會繼續學習。

我的外表和口音,有時也很難被「認出」是原住民。但依露可就不是這樣了,她有著深邃出眾的外型。還記得剛到台南念書時,我一心想認識原住民同學,一轉過頭立刻對上那雙非比尋常的大眼睛,就彼此攀談而成為好友。她其實也是從小在都市長大的孩子,不太會講族語,但一直深深認同自己是排灣族。

其實像我們這樣的原青很多,成長過程中未必有學習族語或傳統文化的環境,卻也用各種方式在努力認識自己。至少從使用族名開始,慢慢學族語、認識文史,或是找機會回原鄉部落進一步了解自己的社群。近幾年,「說母語」變成越來越有熱度的議題。隨著本土價值意識升高、族群意識凝聚,越來越多年輕人開始肯定說母語的重要性和意義。對我而言,學母語最重要的出發點是認同,因為追尋著原住民身分認同,我開始不孤單,也有了彼此分享的夥伴。

部落與都市之間交錯的生活,是我們正活著的模樣,與非原住民相處的經驗也成為我們的養分。在我的粉專上,常常以漫畫分享族人遇到的生活趣事,諷刺著那些對原住民不友善或歧視性的用語。如今族人的身影已經很多元呈現,不是單一形象、血緣與生活經驗。阿美族耆老黃貴潮曾留下這樣的一段話:「我們的文化,難道就要靠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拼湊保存嗎?──真正可怕的是一個民族不再具有創造力和想像能力。」我們透過彼此生命故事的堆疊碰撞,正敲響獨特美麗的聲音。希望青年們一起想像友善多元、彼此理解的未來,不害怕自己的特別,勇敢找回自己的聲音──sisuhis imita tu sing-av。

文章與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609期

圖片提供:作者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