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鮮知啟示
點閱次數:72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AI狂潮來襲,信仰怎麼走?(下)
作者 / 蔡育仁

科技的引進與進步應該是為了改善人類的生活,然而也可能衝擊社會、造成部分群體的傷害。例如工業革命讓產品的生產速度與品質都大幅改善,但不可避免地讓機器取代了部分的勞工,造成當代大量勞工失業。當人工智慧(AI)技術大量引入時,部分人力會被AI所取代,相信一樣會造成失業率升高的問題。然而,重點是未來可以發展出不被AI取代的工作型態嗎?可以充分利用被取代的人力來改善社會嗎?這也許是政府、社會甚至教會應該開始思考的問題。

█AI應用進入社會帶來的隱憂

未知情況的盲目認知:現代人常自詡生活在科學昌明的時代,認為對許多事實瞭若指掌。然而,事實並非如此,人類對自然界的奧祕,乃至對自身的了解仍十分有限。儘管如此,這種無知並未阻止人類追求全知的妄想,而借助AI技術便成為可能的途徑之一。

然而,在知識有限的領域訓練AI判斷,無異於盲目猜測,只會增加人類的自以為是。以罕見疾病與特定遺傳基因關聯性研究為例,AI技術僅憑有限的理解和極少的訓練資料,其判斷結果的真實性如何?信任這樣的判斷結果,究竟會為社會帶來進步還是傷害?這些問題充滿未知和風險。

責任歸屬與偏見疑慮:當AI應用出錯造成嚴重意外時,原因往往難以研判。以自駕車事故為例,是AI設計問題?硬體故障?人為操作失誤?還是其他機械故障?即便確定為AI設計問題,究竟是架構、訓練資料還是訓練過程出了差錯?這些都難以釐清,導致責任歸屬難以確認。

我們該如何要求設計者、訓練者為AI判斷所致的意外負責?該負擔多少責任?還是應由信任並操作AI的使用者負責?如何制定合理的責任歸屬?這些都將成為法律訂定和審判的挑戰。

AI強大的運算能力已促使部分學者開發預測型應用。根據《法新社》報導,有學者開發AI演算法預測廣泛的健康和社會「人生事件」,聲稱只要有訓練數據,就能預測從健康、生育到財富等各方面結果。然而,這種說法值得商榷。AI的訓練本質上是基於過去資料尋找規則,就「分辨式AI」而言,其結果更接近判斷而非預測。
這種判斷觀點忽視了個體差異、未來環境和社會變化的可能性,甚至是神對人生命的介入。如同「蝴蝶效應」,生命中的微小改變都可能影響未來走向。若將判斷視為預測,實際上是將他人的預設偏見納入自己的觀點。尤其當人類過度信任AI能力時,AI的預測可能大幅強化人與人之間的偏見。

不公平競爭的疑慮:AI技術的發展可能加劇人與人之間競爭的不公平,尤其在創作領域。「生成式AI」能產生各類藝術與文學作品,因此在比賽、考試、求職等競爭中,可能出現AI生成或輔助的作品。這些作品的內容不再完全反映競爭者的能力,而是部分甚至全部源於AI的能力。

儘管有人認為未來使用AI創作不可避免,但創作型競賽的本質在於鼓勵人發揮天賦、才能與努力,而非鼓勵特殊工具的擁有與使用。若未來AI技術廣泛發展,經濟實力雄厚者可能擁有更強大的AI系統,取得更多優勢,這樣的發展可能導致競爭越發不公平,拉大社經地位差距,使社會階級流動更加困難。試想,若AI悄然介入考試、求職、文學、美術、音樂獎項等領域,這樣的結果是否為我們所能接受?

AI濫用成為人類罪行的幫凶:AI技術使用得當可提升人類生活品質,但人性的陰暗面也可能濫用AI技術。「分辨式AI」廣泛應用於人臉、聲音識別,可用於解鎖或自動打卡簽到。然而,極權國家卻利用這些技術監控人民,藉AI達成前所未有的嚴密控制,使AI成為人類罪行的幫凶。

「生成式AI」則帶來多種擬真可能。過去被視為可靠的個人照片、影片、聲音證據,隨著AI發展逐漸失去參考價值。AI近乎完美的模仿和偽造能力使一般人難以分辨真偽,衍生出新型態犯罪,且不斷演變。未來AI技術是否會更深入地成為人類罪行的幫凶?是否會出現連專業鑑定都無法分辨AI偽造個人訊息的情況?人與人之間原有的信任基礎已被改變,這是否會引發人際關係的信任危機?這些都是我們需要深思的問題。

█導入AI對信仰的衝擊

AI與宗教儀式的局限性:AI應用是否與信仰有關?德國曾嘗試由AI機器人主領一場聚會,包括講道、禱告和敬拜。然而,一位與會者的感想道出了關鍵:「沒有心,也沒有靈魂。」雖然這可能不代表所有參與者的感受,會眾也有可能因為先得知是AI機器人主領而影響了聚會的感覺,但這評論確實點出了核心問題。

從技術角度來看,「生成式AI」常用於聊天回應或文章生成。然而,這些生成內容僅是透過特定規則和方法,基於過往訓練資料重新組合而成。儘管有人將之視為一種文學創作,但其意義始終不超越文字本身。

AI生成內容與神聖信息的區別:近年來,有人利用AI技術產生科學論文,包括文字、數據和理論。然而,無論內容多麼精美、有條理,除了創作價值外,並無真正的科學實質。這就如同一篇虛構的文章,儘管具有文學價值,卻不能稱之為紀實報導。

同理,我們不禁要問,AI產生的講道內容能否稱為神的信息?AI能否受到聖靈的感動?AI生成的禱告能否讓神喜悅?雖然AI技術或許能營造聚會氣氛,但它無法真正使會眾與神建立連結。換言之,AI技術可以模仿並組合出符合宗教標準的形式,卻無法傳遞源自神的真實信息。在個人靈修或聚會的次要環節中使用AI技術,或許還有討論空間;但若將講道與禱告等核心環節交由AI負責,則可能切斷了人與神之間的直接連結。

隨著AI技術的進步,未來可能會出現更多聲稱透過AI達成的「新發現」。如果有人宣稱利用AI發展出新的神學理論,或發現關於神的未知奧祕,作為基督的門徒,我們務必保持警惕。神的奧祕與新的啟示不可能通過簡單的資料重組或推測而產生。這些洞見只能透過神的直接啟示和聖靈的感動而來,而這些特質是AI所不具備的。因此,面對AI在信仰領域的應用時,我們需要保持謹慎和分辨的態度。

█展望未來,謹慎面對AI時代

AI技術研發及其應用似乎已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適當運用確實能促進人類生活和文明的進步,然而,AI技術對社會的衝擊範圍之廣、程度之深,實難以預估,不謹慎面對、不防範濫用都可能會造成社會負面的影響。如何謹慎面對AI技術的影響是極重要的。

另外,我們不可過度美化和盲目信任AI,除了有其設計缺陷外,人腦(心智)擁有神所賜的啟示、共同道德律、理性與情感,這些都是遠遠優於AI的特質,是我們該珍視的財寶。而就基督徒而言,更應該在信仰上抱持小心謹慎的態度,否則很容易讓AI技術產生的「世俗小學」入侵而不自知。 (全文完)

文章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776期

圖片來源:由 OpenAI DALL·E 生成,依 OpenAI 使用政策可自由使用,2025.03.26生成。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