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教會歷史
點閱次數:22564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韓德爾《彌賽亞》,激勵人心的曠世鉅作
作者 / 黃南海

《彌賽亞》(Messiah),意為救世主,是韓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1685~1759年)於1741年,歷經24天夙夜匪懈所完成古今不朽的神曲。

神曲或稱為「神劇」,也叫「聖劇」,17世紀初隨著「伴奏主調」的新風格,與歌劇、清唱劇同時在義大利興起。而三者間的差異,在舞台呈現上,歌劇綜合了化妝、表演、燈光和道具等舞台效果,神劇和清唱劇則多半只有歌唱和樂器的伴奏、配合,以純音樂會的型態展現;在內容的呈現上,歌劇以世俗的題材來發揮,而神劇則是取材自聖經的故事。

■24天一氣呵成神來之作

韓德爾是德國人,但是他的神劇卻是使用英文譜寫。他待在英國倫敦長達20年,以創作歌劇為主,為了演出自己的曲目,甚至與一些愛好歌劇的貴族投資組成職業歌劇團,一共完成了40部義大利式歌劇。然而,因為樹大招風,加上經營不善,導致他前後解散歌劇團3次、破產2次。

1741年,韓德爾50幾歲,在經歷了經濟和精神的雙重打擊下,離開第二故鄉倫敦。當時支持他的愛爾蘭總督力邀他前往都柏林另闢版圖,於是他下定決心東山再起,就在此時,他的朋友查理‧詹寧斯(Mr. Jenmens,1700~1773年)完成神曲《彌賽亞》的劇本。

據說韓德爾在1741年8月22日至9月14日3個多星期時間裡,幾乎足不出戶,不眠不休地沉浸在狂熱的靈感中,完成了《彌賽亞》這部作品。特別是在寫〈哈利路亞〉(Alleluia)合唱曲時,他自己經常感動到淚流滿面,雙膝跪倒在地,雙手向天,喊著說:「我看到天門開了!」一氣呵成的音樂,帶動詩詞向前,充分掌握歌曲進行的方式,沒有一處凝滯,真是神來之筆!

1742年4月,《彌賽亞》在都柏林費夏布街尼爾茲音樂廳首演,門票搶購一空,為了容納更多的觀眾,還在報紙上呼籲,宣傳單上也註明婦女們不穿蓬裙、男人不佩劍入場。演出當天,僅能坐600人的音樂廳湧進了700人,尚有數百人等候在廳外,盛況空前,轟動一時。這次的演唱會收入全數奉獻給「困苦的囚犯和梅爾舍醫院」,此風相襲迄今,世界各地到了聖誕節前夕,便會競相舉行《彌賽亞》神劇慈善演唱會。直到韓德爾去世時,此劇一共演出56場。1750年5月1日在倫敦更是演出最成功的一場,而奠定了《彌賽亞》神劇在聖樂史、音樂史上的永久地位。

■宗教情感與音樂合一

《彌賽亞》全曲共58節(亦有一版本為53節),內容分成3大部分,第一部分(1~22節)是描述待降和聖誕的奧祕,大半取自以賽亞書和瑪拉基書2本先知書,以及路加福音的敘述,內容在安慰黑暗中行走的百姓、預言救世主的來臨,描述基督誕生的景象,牧羊人朝拜、天使歌唱。第二部分(23~45節)則以以賽亞書和詩篇為主,默想救世主降臨人間的深意、基督代罪羔羊的苦難和祂光榮的復活,此段也有人稱為「苦難劇」。結尾曲是最著名的〈哈利路亞〉合唱曲,「哈利路亞」原意是「將榮耀歸給主,讚美救主」之意,正是為了慶祝耶穌復活的勝利之聲。第三部分(46~58節)最短,宗教性也最強,採一連串的默想,述說救主戰勝死亡及最終的審判,預告救世主在未來的拯救,眾人都將復活,在「阿們」的合唱聲中結束全曲。

韓德爾是一個流暢型的作曲家,他的音樂如泉湧,他在歌劇創作上用大合唱的競鳴(Cori Battenti)和管弦樂間的對比效果支持重點,卻受限於歌劇的故事和舞台需求,迫使他必須轉化技法,隨劇情而達到自然的發展。而神劇不然,神劇以抒發心情為主,沒有固定角色,故事也退居次要地位,如他所創作的《以色列人在埃及》(Israel in Egypt)、《猶達瑪加伯》(Judas Maccabaeus)及《彌賽亞》等,文詞的編排和音樂的處理就顯得自由許多。

韓德爾的《彌賽亞》被視為神劇的代表,其朗誦調、吟唱調、詠嘆調和合唱曲的布局無比均衡,歌詞中對信仰的深摯情感與音樂合為一體,音樂不斷在對比中變化,表現出不可抗拒的衝力,超越了用音樂詮釋歌詞的物質階段,而進入爐火純青的精神層次,境界遠遠高於同時代其他作曲家的格局。

■激勵人類的無價之寶

《彌賽亞》中全部樂曲都是非凡之作,尤其以第一部的〈田園交響曲〉和第二部結尾的〈哈利路亞〉合唱曲最為精采。〈田園交響曲〉乃器樂合奏曲,描寫耶穌降生前的伯利恆之夜,牧羊人、天使傳報基督降生的佳音。〈哈利路亞〉不僅是神曲中的極品,更是無可比擬的合唱曲精選,歌詞摘自啟示錄11、19章的經句編輯而成:「哈利路亞!世上的國成了我主基督的國,祂要作王,祂是萬國之王,萬王之王,祂要擔當國政,直到永永遠遠,哈利路亞!」旋律崇高雄偉,和聲諧美豐沛,充分表現出基督徒對主耶穌衷心銘感與歡愉欣喜之意。此曲由獨唱、合唱反覆述說福音和訓誨,再以合唱掀起全曲高潮,宣布耶穌完成傳揚福音的使命,並歌頌祂的勝利。韓德爾極為滿意此作品,晚年失明時,亦常用管風琴彈奏此曲自娛,其旋律精妙、節奏鮮明、和聲莊嚴圓滿,充分展現韓德爾的作曲天賦。

1743年《彌賽亞》到倫敦演出時,英皇喬治二世也蒞場聆聽,當聽到〈哈利路亞〉時,深受感動的喬治二世肅立聆聽,全場聽眾也紛紛起立,並讚揚此曲偉大感人,譽為「激勵人類的無價之寶」。此後,《彌賽亞》演出到〈哈利路亞〉時全場站立就變成了傳統。

《彌賽亞》神劇,200多年來不斷在世界各地被演唱,而1859年在倫敦的韓德爾逝世100年紀念會上,合唱團高達2765人、樂器460件。1869年在美國波士頓「和平日節慶」演出時,更曾創下1萬人大合唱〈哈利路亞〉、500件樂器伴奏的紀錄。在台灣,台北市YMCA聖樂合唱團每年連續不斷於12月演唱,此外甚至有所謂的「彌賽亞大合唱節慶」,如在美國普林斯頓的西敏寺音樂學院,常常邀請普林斯頓附近的居民自備樂譜參加大合唱,英國的倫敦也常有此盛況,人數有時多達2000人。

■心懷敬虔為上帝吟唱

《彌賽亞》演唱全部約需3個小時,很多僅選擇唱其中3/4,有些則分2個晚上演出,筆者於1976年應聘擔任太平境教會聖歌隊指揮,分2年時間訓練上下部,第1年演唱上半部,第2年再演下半部,第3年才唱完全曲,並由謝偉華老師組成兒童青少年弦樂團伴奏,曾北征至台北長安教會做聖誕節前夕公演,喧騰一時。後來筆者30年前創立台南愛樂合唱團,年年皆在文化中心舉辦年度發表會,2012年4月更首次舉辦「傳統V.S.現代詩歌之美」,特地再度演唱《彌賽亞》開場的男高音獨唱宣敘調:「你們的神說:『你們要安慰,安慰我的百姓,要對耶路撒冷說安慰的話。』又向他宣告說:『他服役的日子已滿了,他的罪赦免了!』」「有人聲喊著說:『在曠野預備主的路,在沙漠修平我們神的道。』」以及第二曲,伴奏是前曲的連續,但節奏更為鮮明的義大利風格詠嘆調:「一切山窪都要填滿,大小山岡都要削平,高高低低的都要改為平坦,崎嶇的必成為平原。」

演唱神曲與聖詩皆需要用謙卑、虔敬的心,加上為上帝而唱的信心,確信所唱的內容,如此在演唱時必能得著力量與靈感,領略極大造就與甜美的感動。

<作者簡介>

黃南海,台南市人,美國大陸大學音樂博士、日本東京神學院音樂博士,現任台南市愛樂視障、混聲、婦女合唱團總監指揮。曾指導創立台北玻璃娃娃天使合唱團及台北罕見疾病天籟合唱團,並曾獲日本文化振興會「國際藝術大賞」、英國劍橋「20世紀2000位世界傑出音樂家」及美國「音樂貢獻獎」等多項獎項。

文章及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174期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