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教會歷史
點閱次數:90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術文化心靈殿堂
淡江中學大禮拜堂
作者 / 林明哲

淡江中學大禮拜堂是師生親近上帝、開啟心靈智慧之門的殿堂。大禮拜堂於1964年興建,1966年3月9日正式啟用,面積825坪,可容納1500人,是淡江中學本土化的重要指標建築,因其建築決策非由西方宣教師主導,建築經費也以台灣本地基金和募款為主。

大禮拜堂的建築形式、空間安排由陳泗治校長所定,台北中會淡水教會長老、陳能通校長長子陳穎奇先生為結構建築師,淡江中學美術老師、馬偕牧師外孫陳敬輝老師負責造形設計。大禮拜堂正面以大塊洗石面和石板鋪出中世紀石砌教堂的氛圍,略作改進的八角塔鐘樓為偕叡廉校長紀念塔,與原淡江八角塔極為調和,成功將校園結合為一體,也發揮出原八角塔所追求的中西文化交會躍升之想。

大禮拜堂是根據詩篇23篇的經文設計。禮拜堂入口處有一大理石碑刻著:「芳草之苑、靜水之溪」,禮拜堂外的草坪與水池呈現:「祂使我躺臥在青草地上,領我在可安歇的水邊。」(2節)在校徽造型的水池中,有一不斷湧出活水的杯形雕塑,則代表「使我的福杯滿溢」(5節)。

大禮拜堂內部的設計,更充滿信仰語彙。「言」字形的講台,意謂著傳講上帝的話語;「羔」字形的祭壇,取羔羊獻祭之意。台上的「三層」牆面,象徵聖父、聖子、聖靈三一上帝。前方兩側由陳敬輝老師親自創作的《羊與杖》《禱告的手與聖靈如鴿子》石板畫,分別呈現「祢的杖,祢的竿,都安慰我」(4節)和「我一生一世……住在耶和華的殿中,直到永遠」(6節)。

大禮拜堂正式啟用後,在禮拜堂二樓座位區前置放了一台當時台灣罕見的電風琴。這台美國製的電風琴由加拿大教會姊妹詹姆士‧米切爾(James Mitchell)捐贈,作為禮拜堂完工的獻禮。這個當時價值不菲的禮物(約新台幣10萬元),為新建的禮拜堂增添佳話。後來淡江中學被教育部指定為「人文與社會學科重點發展學校」,1992年學校決定延續教會學校的音樂傳統,利用政府補助款向美國路特公司訂購管風琴,於1993年安裝,淡江中學成為台灣唯一有管風琴的中學。經過30多年陪伴,管風琴近期整修,使這部有11個音栓及987支風管的管風琴恢復以往的風華。

半個世紀過去,晨間晚間禮拜、師生大禮拜、週會與畢業典禮,大禮拜堂承載無數淡江中學人的回憶,更是信仰與淡江中學獨有的文化與傳統中心。有人在這裡唱了第一首詩歌,有人在這裡第一次禱告,有人在這裡決志作傳道人,有人在這裡舉辦婚禮,也有人在這裡完成告別式,當然有更多人在這裡度過青春歲月。

淡江中學是一所教會學校,大禮拜堂顯明了基督信仰的根基,以箴言9章10節:「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教導學子認識主,信靠主,引領他們走上義路。

文章與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763期

圖片提供:淡江中學校牧室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