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教會歷史
點閱次數:71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打開心門與社區連結,關係縫補更新神的家
市鎮型教會的牧養宣教
作者 / Dalul專題報導

「教會的多元風貌」宣教論壇首場主題為「市鎮型教會的牧養宣教」,邀請七星中會蘇澳教會牧師許瓊文與’Amis(阿美)中會Natawran(田埔)教會牧師Sontok Kaying(楊文豪)分享。

「能同工,才是真同行。」許瓊文提到自己三年前初到教會時,平均聚會人數僅約20人,大多是長輩,中壯年世代幾乎斷層。教會一樓因社區據點撤離而荒廢,使她心中十分納悶:「主啊,我來這裡是要做什麼?」

許瓊文表示,就任一個月後,母親因病驟逝。她帶著強烈的悲傷與困惑在會友面前流露真情,包括對上帝的憤怒,竟成為彼此連結的契機。教會長執與兄姊在禱告中與她一同落淚,也因此打開心門,開始分享生命的痛處。

在事工推動上,許瓊文提到蘇澳教會重新找回「一同參與」的精神。從2023年起,教會與宜蘭縣家庭教育中心合作,重啟每月一次的長者聚會,逐漸成為教會與社區的橋梁。兒童夏令營也由核心會友親自籌劃、帶領,不僅孩子得著滋養,同工也在過程中經歷信仰更新。

許瓊文提到教會更積極走出圍牆,進入國小推動「得勝者生命教育」,帶學生在醫院安寧病房授課;透過親子主日學,邀請社區家庭參與。在棒鐘團的練習中,學習彼此看著對方、一起呼吸,成為教會事工最生動的隱喻。她深信上帝希望教會經歷祂的應許,並成為社區的祝福。

Sontok Kaying則表示,畢業後抽籤分派至吉安鄉的Natawran教會。這是一間1952年建立、曾有過百人聚會的教會,在多次分裂、產權糾紛與治理爭議下已逐漸凋零。當他於2021年到任時,聚會僅剩下八人,教會高齡化、與社區零互動,甚至被視為「隨時可能關門的教會」。

Sontok Kaying指出,Natawran教會是背負著龐大歷史包袱的群體。他形容自己是第一位「專職駐守的牧者」,進入一間失落已久的教會。四年多的牧養中,他強調「勤勞的陪伴」:到長輩家中探訪、在告別式中陪伴家族,甚至幫忙買早餐、送菜與聊天。

透過一次次陪伴,Sontok Kaying與長輩建立關係。近期也推動兒童文化體驗營,結合阿美族的豐年祭、部落歷史踏查與信仰教育,讓孩子們在認識族群文化的同時,有機會接觸福音。

談到棘手的產權糾紛,Sontok Kaying直言問題至今未解,但認為核心不在產權,而在「關係縫補」。教會若無法修復內部的人際問題,就算有資產也無法健康存活。他提醒眾人,世上沒有任何事比靈魂更重要;教會需要社區,不是社區需要教會。

在問答環節中,有人問到語言與禮拜的挑戰。Sontok Kaying回應Natawran教會的組成多元,不僅有阿美族,還包含布農族、太魯閣族、客家與外省族群。他強調,語言不該成為禮拜的門檻,禮拜的核心是敬拜上帝。雖然主日以華語為主,但在家庭禱告會、小型聚會仍堅持使用母語,保持族語的根。

至於中會與總會如何提供幫助?Sontok Kaying表示,教會起步時曾申請中會「小型教會方案」補助,確實帶來幫助。但他認為錢不是關鍵,教會健康與否更多取決於牧者與會眾的關係。相較之下,中會因幹部每年更換,缺乏長期陪伴的延續性。他期待的不只是經費,而是「溫情上的支持」,方能真正理解地方教會的處境。

文章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839期

圖片來源:Serene 攝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