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信仰與生活
點閱次數:412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讓信仰的傳承巨輪不生鏽
察覺與上主的美好連結
作者 / 陳建上

╟ 信仰傳承模式的改變 ╢

台灣在過去貧困且社會活動型態窮乏的時代,基督徒家長常會召集全家,聚在一起唱教會禮拜中所學習的詩歌及朗讀聖經,分享經文的體會並邀請其他家人來分享。最後,在代禱的時間中同聲禱告,成為這一代人的共同生活型態,這也成為不同家族第五代、第六代基督徒分享者口中所傳講的「共同形式」與「共同內容」,讓人清晰看見建造信仰在家庭中的共同方程式。

每個分享者回顧當時幼小心靈深處的感受,共同結論就是:家長每天啟動如此的生活節奏,在單純的生活裡堅持所建立的信仰。然而,也有人小時候因疲憊打盹,而發生被處罰的小插曲。

當處在現代的我們回顧並反思過去的生活,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那就是在「權威」背景下,傳遞重要價值的堅持。但這個方程式正面對一個21世紀的極大挑戰──被歸納為「後現代」的年輕世代。

年輕時代的「反權威」,或許如耶穌所說,是硬土的田地;網路年代下孩子的「無法專一」,或許可以看作容易長出荊棘的土地。面對他們這樣的內心,該如何將福音的種子撒下,並且能成長茁壯,最後也結實纍纍?

「教育」常常是看重這個議題者的出發點,接續探討如何教導下一代來承接這個寶貴資產。然而被關注的下一代所期待的,卻常常是想在「自由」中來承接。在「教育」與「自由」這兩個相反的做法中,要朝向共同的方向,這真是一個艱難的課題。

有一位同工分享他的經驗,當他繼續在家中維持從小就開啟的信仰傳承方式,有一天他青少年的孩子提出了不同的想法。作父親的回應孩子,這是過去從長輩所傳承下來的,孩子們若是有什麼不同的想法可以討論,或是由孩子們來帶領,執行他們所期待的方式。

這真是一個需要讓我們深刻思考的問題。當孩子還小時,會順從我們過去所傳承下來的方式與內容,甚至喜愛這樣的生活與教會的關係。但是,到了青少年時期,因著生活環境的改變、接觸的人事物更多元,新穎活潑的社會活動與群體帶來了不同的看法,孩子甚至有了抵制與反抗的行動。當長輩或家長的我們該如何來面對?

╟ 信仰傳承的手段 ╢

細想孩子們在孩童時期必然會順服嗎?孩子們其實也會有自己的期待與盼望,特別是在百貨公司的玩具區或遊戲區可以發現,孩子因為想要買玩具或繼續玩遊戲,當場與父母展開一場激烈的「擂台賽」。在這個過程中,可以看見父母採取「鬥志」或「鬥智」的方法。

「鬥志」之爭就是雙親徹底執行自己的想法,沒有討論餘地,可以看見「鬥志」的內在其實是「權威」溝通的顯現。那麼孩子內心的反抗,可以在爭鬧行動中看見,這也是信仰傳承議題下,一個讓我們可以思考的外在模式,當然這個碰撞的結果是可想而知的。

另外「鬥智」的方式不能是用哄騙的,更不是家長達到目的而該有的權宜之計,例如以其他更好的玩具吸引他離開現場,或分散注意力等方式。當下看似可以解決當務之急,但這絕對不是長久之計,因為欺騙這種方式,對孩子們的內在以及對家長信任的根基建造是有害而無益的。雖然當下的危機看似解決了,卻埋下日後的禍根,因為他們的問題會如冰山的形成一般,當這個問題產生後,那潛藏在下的累積原因,絕非只有表面問題的八倍。

因此,若能以更多元的方式來認清孩子的「想要」,然後引導孩子建立他對「需求必要性」的認知,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引領。當然,家長不能為了讓自己取得片刻安寧,而對孩子百依百順,否則這可能會成為溺愛的起點,而無助於信任的建立,甚至是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開始。長此以往,以放羊吃草的自由方式教育,孩子原本就沒有好壞的自我理解,比例極高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自由來出發,任何學習所帶來的約束,將都被他完全拒絕。

╟ 從小體驗信仰的價值 ╢

當然有人會說,信仰最好是讓一個人自由追尋而得,不過其實也有上帝自己揀選的例子,像是經典詩歌〈奇異恩典〉的歌詞作者約翰‧牛頓,不過肇因於基督教文化背景所產生的。而且即使是有這樣的文化背景,這樣的例子仍是少數,更不用說在基督徒比例很低的台灣,所以我們每個屬靈長輩與家長需要慎重思考所採取的方式。

孩童可以在「相信」家長會供應一切需要的前提下「順服」,這是從日常生活來建立,而不是單單從信仰來出發而產生。因此,重要的是在這個根基上,讓孩子知道父母每天提供他們的需要,而且每個行動裡都含著家人的愛。若孩子能探究這個緣由,會發現這一切都來自於上帝,而信仰的教導便能讓我們更知道這一切的根源,這些都是人們成長的元素,在那裡,人們更能知道與認同自己,同時更加清楚家人與自己在家中的價值。信仰讓人們明白自己的有限,可以依靠的上主卻是無限,人們不再對未來與困境感到擔憂害怕。

當孩子到了青少年時期,他們思考問題,已從是非題、選擇題,進入到申論題。這個申論的思想邏輯,是以家長的思想模式為起點,並融入老師教導的方法,再結合與同儕間的交流,成為他們判定一件事的價值概念。

因此,如何引領青少年時期的孩子建造信仰,讓他們發現家長與屬靈長輩們所體認的價值,使他們同樣感受到長輩所領悟的?這需要與這個階段的年輕人對話,從他們所認知的內容去思考,唯有知道他們現在所看重的、被教導的、同儕間所受的影響,才能在當中找著引領的方向與節奏。也就是在了解與理解中,進一步帶入信仰的價值與社會看重差異的自我判讀,陪伴他們思考何謂永恆價值的真理,雖然他們這代對於即刻感受的思維需求,是現代科技與環境所帶來的觀念。所以如何透過生活的實例、重大社會議題,談論實際的體認,信仰根基的價值,是具挑戰性的。

鑒於以上內容可以得知:從小建立屬靈同儕是非常重要的。記得小時候,我們一群小蘿蔔頭,在那段國小到高中的階段有許多的美好回憶,一起學習、成長、面對每個成長的陣痛期。雖然我們已經長大成人,各自在不同的地方生活、工作或服事,但每每一見到面,話匣子一開,共同成長的那段時光,總是讓我們的關係馬上連結到教會的成長過程。那段生活、學習與信仰的美好時光,使我們的生命更加緊密連結於主。

其次是,讓孩子體認好的價值,因為「好」是每個人都想要的,只是每個人對於「好」的定義不同。因此,如何讓他們在信仰中所體認到的好,如華里克(Rick Warren)牧師在他的著作《直奔標竿》第五章中說,不要「破壞了尋找目標的樂趣」,讓「他們堅信是自己所發現的」。時時在生活中,引導孩子們不知不覺察覺美好的價值。世界的美好並不是人所創造的,而是上主的創造,要讓他們去看見、體會,而被引領知道原來都是上主的安排,在那裡察覺與上主連結就是與美好連結。

如瑪拉基書2章7節告訴我們:「祭司的嘴裡當存知識,人也當由他口中尋求律法,因為他是萬軍之耶和華的使者。」原文中,「知識」有「察覺」的意思,也就是要常常連結在生活中發現的上帝美好心意與聖經的教導,祂的美好心意就會在我們身邊一個一個被揭露。當生活與信仰連結,更是連結上主與我們的生命,孩子將會學習在萬事上都看見上帝同在的痕跡,如此,他的生活將無時無刻活在信仰中,活在主的同在裡,在主裡就在祂的護衛裡,任何處境他都會有上主的視角來看萬事,那麼信仰就在他的生命裡。

在每件事、每個景物中,我們是否察覺,我們活在上主美好的創造中,不是從人的利益價值眼光來看,因為在上主的計畫裡,「美好」是學習用上帝的眼光來看而領悟的,看見信仰中上帝所預備的一切,價值就在「上帝看這是好的」。

文章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659期

圖片來源:Serene 攝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