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信仰與生活
點閱次數:423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三代同談】信仰傳承不船沉(二)
作者 / Tâng-phoāⁿ

Q:為什麼我的孩子長大後都不來教會?

A:上一集,初步探討「I世代」青年面對家庭環境和教會文化帶來的困境,他們有許多說不出口以及我們所不知道的事。然而筆者能體會教會的牧者長執、家中的父母,在複雜社會處境與結構中,一定也有啞巴吃黃蓮、有苦說不清的痛。

「老去的父母在等孩子感謝,長大的孩子在等父母道歉」這句話讓筆者感觸良多,套入信仰群體中就變成:「長輩感嘆給青年服事機會,為何不感恩道謝;青年抱怨長輩用服事壓迫他們,為何不悔改認罪?」在各自有理的死胡同中,還是需要回歸信仰,透過神學反省闖出新的路徑!

馬可福音2章記載耶穌與癱子的相遇過程,筆者認為最具情境張力的是:「人子在地上有赦罪的權柄。」從文士們議論紛紛的回應,可以推斷在場的人一定也曾想過:「這癱子到底犯多大的罪,才會這麼慘?」然而,在眾多不友善的眼光中,耶穌卻以「人子」身分,在眾人都認定癱子有罪時,選擇成為現場唯一放棄定罪的人子。筆者想透過這段聖經故事,邀請大家一起做些不同的嘗試:

一、要遇見耶穌,沒有人是局外人。因耶穌行神蹟,有病的、被鬼附的、來探耶穌底細的人,都想要找耶穌,但眾人其實都帶著有限的眼光,想透過耶穌滿足自己的需求。儘管很多人的理由看來膚淺,但故事中的每個角色卻缺一不可!我們需要時常反省:當青年像癱子一樣,教會願意成為癱子的夥伴嗎?當我們無能為力像癱子一樣,我們願意信任青年抬著我去找耶穌嗎?我們是否不小心成為阻礙癱子(青年)靠近耶穌的圍觀群眾?當青年分享見證超過我的經驗時,我是否像文士一樣嗤之以鼻?

二、要經歷耶穌,必須打破經驗框架。四個朋友帶著癱子「破房而入」;耶穌用人子的身分放下定罪的權柄,打破了眾人傳統對罪與病的框架。我們需要時常反省:我們是否願意挪動身軀「借過」,讓青年可以輕鬆點靠近耶穌?是否願意接納青年跳脫傳統,用創意遇見耶穌?是否不經意成為愛判斷是非對錯的群眾?

如何在「福音救恩的絕對真理」與「文化處境困境中」做「神學適切性」的張力與挑戰。這就是做神學的開始!在陪伴青年做神學的過程中,讓上帝話語幫助青年與我們,誠實面對彼此都有不同處境的困境,如此的察覺才能使我們不再用上對下的方式彼此相「礙」!逐漸跳脫「互相定罪、彼此論斷」的循環,邁向肢體共存共榮的可能性。然而「給魚吃,不如教你怎麼釣魚」,我們不能只靠牧者透過神學解決青年的困境和問題。必須要與青年一起「做」神學!當他們感受到自己也被當成完整的人來看待時,筆者相信青年們一定會願意跟我們一起滾動式修正,建立焚而不燬且不斷改革中的長青團契!

下一集,將試著從做神學延伸出的宣教觀點,省思青年團契的聚會內容,是一個蘿蔔一個坑的塞滿活動?還是有清楚異象的連續性運動?

※本專欄歡迎讀者提問,並會將具有代表性的疑惑交給長老教會牧師回應。請以「三代同談」為信件標題,寄至電子郵件信箱:write@pctpress.org。
讀者可以這樣提問:請問基督徒可不可以刺青?我很想刺青,但我媽都用信仰為由壓我,該怎麼面對?

文章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651期

圖片來源:Serene 攝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