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信仰與生活
點閱次數:57
字級調整:
| 下一則
超高齡時代,打造接住更多人的社區
作者 / 林婉婷專題報導

2020年,前身為警察宿舍、閒置多年後整修為高雄市第一座青銀共居的社會住宅「大同社宅」竣工啟用。同年9月,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受高雄市政府委託,在社宅一樓辦理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與C級巷弄長照站,以貼近住戶生活的概念經營「林投好客廳」。

今年(2025) 2月7日上午,長者聚集林投好客廳,在簡單律動後,眾人為慶祝即將到來的元宵節搓湯圓。現場不僅有長者,也有大同社宅的小孩,形成長幼共學的溫馨畫面。

大同社宅共48戶,有長者戶、青年戶及1戶警消保留戶。弘道受託業務分前金銀髮家園和林投好客廳,前者為住戶的生活管理,後者是共生據點。「共生」是弘道近年致力實踐的理念,以關懷社區所有人。

在弘道服務十年的社工師翁弘育,前五年投入據點陪伴與輔導,近五年來專注開拓林投好客廳。這項服務,要從長者「孤獨離世」談起。弘道在三民區、前金區推動獨居長者關懷服務,不免遇到孤獨離世案例;有鑑於現代社會的人際關係已有所轉變,回應方式也需調整,弘道特別邀請專業師資分享在日本行之有年的「共生社區」理念。這是以社區居民為主體,一起探索對生活的想像,所有住民都能參與。為具體推廣共生社區,弘道從日本經驗歸納出五大指標:開放參與、自主價值、多代多元共融、互助網絡、永續生活,並選出六個優先推行場域,當中包含林投好客廳。

翁弘育從拜訪里長、公所里幹事開始,逐步串連社區資源,也透過一次次的日常接觸,與住戶建立關係。林投好客廳就在社宅一樓,住民經過時,翁弘育就和他們打招呼。對青年戶,以同為家長的立場和他們交流教養話題,也建立群組分享實用資訊;對長者戶,則把握社工訪視和長者交租的機會,與他們聊聊近況。「因為有累積信任和安全感,現在大家才會相處自在。」

█歡迎回家 彼此接納享受陪伴

曾於美國紐約市居住40年的洪雪華,為林投好客廳的資深志工。她說,幾年前返台正好遇上疫情,於是繼續留下來。她笑著回憶,剛回台灣時生活無聊、無處可逗留,甚至曾在鄰近大賣場使用按摩椅或觀察路人以消磨時間。某天閒晃時,受弘道夥伴邀請加入林投好客廳,在此找到歸屬感,並成為元老級志工,「這裡是我的第二個家!」

從空間設計到活動安排,林投好客廳營造家的氛圍,木製的裝潢與家具讓室內環境明亮、溫馨。服務櫃台外側貼滿「廳友」的照片,廳友可以在這裡找到談得來的朋友,無形中連結彼此。收納櫃裡有「遊戲力社會企業」提供的各式桌遊,牆角堆放玩具,圖書櫃擺滿「李科永紀念圖書館」出借的各類書籍。

林投好客廳入口處的簷下擺放植栽架,還有定期更新插畫與佳句的小黑板。擔任繪師的除了一位擅長繪畫的據點長輩,還有鄰近前金區民生公共托嬰中心的老師。插畫風格與主題有時療癒、有時童趣,不少住戶都很期待新插圖和佳句,甚至會拍照與家人分享。一塊小小的黑板,讓居民不必實際碰到面,就能認識到彼此的存在。

翁弘育指出,林投好客廳週間常為長者預備課程,但不限定長者,也歡迎社區家長與兒童參與。為連結更多居民,也不定期於週末辦親子活動,如二手好物市集,邀小朋友擔任攤主;也常邀請在地社區單位,如李科永紀念圖書館、大同醫院等來分享,深化與在地資源的連結。

林投好客廳不僅有豐富的課程,也尊重每位廳友的自由與意願。翁弘育表示,長者可依照自己的身體狀況和情緒狀態,來決定怎麼參與每堂課程;每月課程表也清楚規劃「客廳自在時光」,讓長者自主選擇要在哪一段時間做什麼事,可以一起玩桌遊,也可以安靜讀書。林投好客廳特別擬定、公告空間使用守則,溫柔提醒每位走進這裡的長者、青壯年和小孩,要尊重彼此對於交談音量、肢體接觸的界線。

█不斷連結 接受不同的可能性

「共生是不斷流動、成為彼此養分,是促進彼此理解,是實踐平等對待。」翁弘育談到,林投好客廳成立至今,弘道持續構思如何創造新的社區互動和人際連結,也因此碰撞出不少意外的驚喜,例如今年開始「一戶一菜」歲末圍爐,邀請家長和老師現場表演,跨世代的住民們就像「大家庭」聚集、熱鬧過年。

「一路走到現在,都是上帝恩典。」本身是基督徒的翁弘育坦言,自己在開拓林投好客廳初期,也曾經害怕失敗,但現在他敞開心胸、樂意嘗試,也接受更多可能性。「社區工作沒有一定的對錯,」他期待大同社宅的住民們關係更緊密、編織成互助網絡,如此一來,哪怕專業團隊不在,社區也有持續走下去的力量。

翁弘育認為,教會也是共生場域。面對少子化與高齡化,教會是不是也有勇氣嘗試,進而碰撞出更多可能性?對於要投入高齡事工的教會,他建議從關懷據點開始,但不要局限只能65歲以上長者參加,也可以邀請中高齡居民,甚至讓他們帶著小孩來參加。

除了充分觀摩、盤點資源並設計合適活動,翁弘育認為,最重要的是同工們要有敏銳的觀察和說話的藝術,像一塊海綿適時介入、成為緩衝,讓不同世代的人在這裡能夠安全且自在相處、對話。

文章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809期

圖片來源:林婉婷 攝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