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教會人物誌
點閱次數:57
字級調整:
| 下一則
使黑夜如白晝發亮
作者 / 劉玉雯
王貞文除了書寫,也走上街頭傳講她從上帝領受的信息。(相片提供/王昭文、陳安可)

無論是其人或其神學著述,貞文牧師都像一座碑,錨定出特有的敦厚光華。若以廣義來定義「學生」的話,我是因為她的文字,而成為默默按讚的粉絲。但要談論貞文牧師的神學文字,心頭先浮現的,竟是些瑣碎的片段。那些片段,多是因為她的緣故。

比如說,在某個午後,因為貞文牧師的緣故,我也跟著去聽了作家吳明益在成功大學榕園的短講(彼時我甚至不知道吳明益是誰)。在台南神學院,第一次驚豔地接觸了攝影師、同時是天主教徒的范毅舜與其作品。在下過雨仍潮濕的午後,被昭文、貞文雙胞胎姊妹一同帶至Siraya(西拉雅)友人的後花園,首次聽見Siraya一族。

難得從孩子的束縛中脫身,與這對雙胞胎姊妹一同去看《日曜日式散步者》。從她臉書上的分享,我去讀了愛爾蘭作家托賓(Colm Tóibín)以耶穌的母親馬利亞為藍圖的小說。也從她的文字中,我認識了德國女性神學家杜樂蒂.左勒(Dorothee Sölle)。貞文牧師過世後,我則無意間參與在她生前曾貢獻過作品、以亞洲婦女神學為主體的期刊。

這些片段的回憶,交織成了貞文牧師獨特的神學底蘊。她的神學,不是複製貼上的教義宣導手冊;也從不是徒增心血管疾病的速食餐飲。而是深刻地,將她整個生命的精神世界與關懷──瑰麗、內斂、堅毅──沖刷成她的神學河道。

從貞文牧師早年在德國求學期間的神學文章,到癌症離世前的禱詞、輕短的信仰隨筆,在她的文字中,能確切地感受到她對信仰的坦誠。這份坦誠,必然是因為作者位處的時代河道層疊並多樣,而她也願意真誠地將河道中曾磨蝕過的各式岩層,放在人與神、人與人、人與時代的關係中來對話、反省。之所以用「河道」來形容,因為河道是流動的,永遠沒有不可變動的界域、沒有不動的死水。

在創造主說話之前,祂的靈便運行在水上。人的氣息和智慧,都來自上帝的靈。在出埃及記35章30~35節,提及建造會幕的藝術家比撒列和亞何利亞伯,說到上帝的靈充滿,使他們有智慧、聰明、知識。聖靈是智慧,而智慧是為了讓受造物也同享藝術創作的恩典──聖靈如翻譯者,將人無法以客觀科學性質的文字描繪的,透過如詩般的文字美學,表現出來。

這正是貞文牧師在神學上的另一個重要特質:充滿美學的神學反省──因為她的生命已先編織成了詩。在一片貧瘠的硬土中,因為有了這樣美善的文字,才使得黑夜如白晝發亮(詩篇139篇12節)。

文章與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673期

圖片提供:王昭文、陳安可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