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姐妹開步走
點閱次數:449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去蕪存菁的簡樸生活
作者 / 女宣雜誌編輯室

淑惠是個從南部北上工作的單身女子,頭幾年她在公司附近租屋,後來因為厭倦了被房東漲房租不斷搬遷,也想逃脫逐水草而居的流浪宿命,在傳統「有土斯有財」的觀念下,動念買房。無奈台北房價驚人,她退而求其次轉向桃園覓屋,趁九二一地震後的房價低點,以一坪10萬元買下一間20坪的新房。起初她感覺房子就像學校操場般寬廣,隨著東西愈來愈多,加上不勤於打掃整理,她發現家裡已經宛如資源回收站,每當有親友來訪,就彷彿被教官突擊檢查般地膽顫心驚,幾次之後,她再也不敢讓外人進到家裡。

淑惠開始想換大一點的房子,此時她才驚覺,不過15年的時間,當年一坪10萬元的同社區中古屋價格早已翻倍,新成屋更是三倍起跳,台北則更是嚇人,她讀到中央社的報導:2016年中央銀行最新公布報告指出,民眾購屋負擔仍重,尤其,若要在台北市購屋需要近16年不吃不喝才買得起。她不禁暗自慶幸當初下了買房的決定,並感謝神的恩典,她心想:也難怪現在有部分年輕世代成了「靠爸靠媽族」。

既然換房幻想破滅,淑惠決定好好整理。第一階段,她從圖書館借閱了大量的整理收納書籍,無論寫書的作者/專家是台灣人、日本人還是美國人,整理的心法不外是區別「想要」和「需要」,而無論整理和收納的秘訣/撇步怎麼做,也不外是「分類」→「抉擇/取捨」→「定位/收納」,對淑惠來說,她不僅要再支出購買收納箱或收納櫃的花費,而且就算收納整齊,所有的東西不過是移形換位而已,因為她的屋內空間並沒有變大,假使她仍然做不到日日勤拂拭,無法養成東西用完即刻歸位的好習慣,整理完不久就又立刻打回原形。

█斷捨離

就在此時淑惠借到了另一個派別的書系,關鍵字幾乎都有「斷捨離」。斷捨離的對象,除了形體可見的家居物品、衣物、鞋、包之外,還包括對於時間、人際網絡的取捨與管理。換句話說,如果第一階段淑惠要檢視整理的是「物」,那麼第二階段的任務則是要省察自己的「心」。

在Google打進「斷捨離」跑出456,000筆資料,書店架上滿滿都是標榜「斷捨離‧得幸福」的出版物。的確,「斷捨離」在近年來成為一股風潮,但很多人一聽到「斷捨離」就大驚失色,誤以為必須把心愛的物品全都丟光光,家徒四壁或是變得像樣品屋才算有「斷捨離」;然而,細讀之後,淑惠發現「斷捨離」與其說是一種任性的丟棄,不如說是一種負責的選擇──謹慎購物/建立關係,然後惜物愛物/維繫情感,簡而言之,是一種「去蕪存菁」的操練過程,需要勇氣、耐力與紀律。

哥林多前書十章23節說:「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而加拉太書五章22-23節所記的聖靈的果子,其中一項即為「節制」。淑惠在進行第二階段「斷捨離」的過程中,不時浮現這兩段經文。當她面對家裡塞滿書架和收納櫃滿坑滿谷的書籍、CD、DVD時,想起年少時自詡為文藝青年,這些陳年舊物(有些書根本只讀了第一章)都是身分認同的標記;當她打開「總是少一件」的衣櫃,想起初入社會工作時,因為自信不足加上虛榮感作祟,買了許多名牌衣包,穿戴次數屈指可數,此刻囤積在櫃裡發霉;還有許多因一時衝動、被打折/限量魅惑而網購的平價服飾,或是貪小便宜集點換來的贈品,其實都沒有使用已淪為徒占空間的雜物。淑惠感到非常懊悔,即便這些物品有些能夠捐給公益機構、轉賣給二手市集或是資源回收,但她知道一旦完成消費行為的同時,就是在無意之中助長了資源浪費和階級剝削,例如那些平價時尚服飾,事實上是來自孟加拉、越南、柬埔寨的血汗工廠。

而「斷捨離」之所以蔚為風潮,除了現實的因素(例如物價攀升)之外,更重要的是有愈來愈多人開始反思資本主義的負面影響,開始有意識地抵抗消費至上的觀念,開始學習分辨「擁有」並不等同於「幸福」。此外,還有特殊的時機因素,淑惠發現在書寫「斷捨離」觀念及做法的眾多作者當中,有一大主流是日本的年輕世代,例如暢銷書《我決定簡單的生活:從斷捨離到極簡主義,丟東西後改變我的12件事!》的作者佐佐木典士、《少物好生活:捨棄無用之物,讓家成為真正抒壓的地方》的緩莉舞,他們身受日本泡沫經濟的影響,而在2011年3月11日發生的東日本大震災,更是徹底摧毀了習以為常的幸福假象,因為那些用來滿足慾望的身外之物不僅在一夕之間化為廢墟,還可能變成阻礙逃生、砸傷家人的凶器。

█日常練習

讀完書,淑惠做了五點筆記,做為簡樸生活的實踐原則。

一、節制消費:在日常生活中,什麼都不買是不可能的,但舉凡任何消費,都先考慮功能性和實用性。下手之前先自問:「我真的需要這個嗎?還是只是想要而已?」

練習:試想出國旅行前夕打包行李,放進行李箱的物品有哪些?事實上我們要維持日常生活所需的用品也就只有這些而已。

二、一物多用:消費的極致就是把單一功能的物品「繁化」,例如碗盤,生產出各種尺寸形狀,分成飯碗、湯碗、沾醬碟、漬物皿、菜盤、沙拉碗……等等,又例如杯子,有茶杯、咖啡杯、馬克杯、湯杯……等,還要分有手把或沒手把,有蓋或無蓋,講究各種花色與造型或是否出自名家設計。

練習:用一種尺寸適當的容器,試著用來喝水、喝茶、喝湯。出門在外剛好忘了帶漱口杯怎麼辦?試試看用手掌心掬水吧。

三、精挑細選:當非買不可的時候,仔細選擇有信譽的商家和有品質的商品。這點用在衣飾特別管用,與其花300元買10件粗糙的衣服,不如按捺喜新厭舊的習性,購買1件3000元質料較好、款式不褪流行的衣服,包包和鞋子亦然。

練習:找出最適合自己的顏色和款式,試著將目前最常穿的幾件衣服(最好不超過10件來練習)搭配出七天的不同組合。例如同一件襯衫,可單穿、可當外套、可當披肩、可套上毛衣只露出襯衫的領子。

四、惜物愛物:好好保養衣物或日用器皿,發揮它們的最大價值並延長它們的使用壽命。

練習:記錄自己使用某物品或穿某件衣服的次數,算出它們的真實價值。例如一件毛衣花了3000元購買,這個冬天只穿了5次,而另一件同樣價格卻穿了20次,那麼它們的價值便截然不同。

五、活在當下:有很多物品之所以購買進而囤積,是為了滿足內心的安全感,總以為未來的哪一天會派上用場;也有很多物品之所以無法捨棄,是因為留有過去的回憶,但其實過去早已過去,未來無法預期,我們只需要活在當下,使用、並感謝當下所有的物品。

練習:默想主禱文(馬太福音六章11節)「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Give us today our daily bread.)的「今日」,跟《出埃及記》十六章的「嗎哪」的涵義。

文章來源:女宣雜誌第429期

圖片來源:Serene 攝


資料提供單位:婦女事工委員會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