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台南400的歷史里程碑,展現台南豐富的歷史底蘊。然而,當熱潮退去,身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一分子的我們不禁自問:在地方歷史敘事中,我們扮演著什麼角色?2025年台灣府城建城300年,是另一個反思的契機。 身為基督徒和文化工作者,雖然這兩年我們教會在台南東區的努力逐漸被更多人看見,也有更多人願意走入台南的長老教會組織與機構,認識基督教與台灣這片土地的故事。但不可否認,長老教會在台灣的豐富歷史記憶,仍在主流文化保存的敘事中被邊緣化。 400年前,基督教由荷蘭人引入台灣,伴隨著福音而來的,還有教育、醫療和社會改革。19世紀的馬雅各創立醫館,巴克禮牧師推動台語聖經翻譯、建立神學院與教育機構,甘為霖牧師更整理史料,提出1624年作為台灣歷史起點的重要概念。他們都是重要的歷史推手,然而,今日的長老教會是否延續了這種與土地緊密連結的精神?在現代化和全球化的影響下,長老教會的信仰實踐與台灣文化產生了距離,更傾向參考國外的宣教策略,卻忽略早期釘根台灣的宣教師和本土信徒的努力,使得宣教模式難以回應當代需求,福音也難以深植人心。 台灣基督教文化資產的現狀也令人擔憂。巴克禮故居如今僅存基座,正是過去疏於保存歷史資產的例證。即便至今,我們豐富的文化資產也未能與地方社群建立深刻連結,導致教會在推動社會倡議時缺乏群眾基礎,珍貴的記憶也逐漸流失。保存基督教文化的意義,不僅在於捍衛信仰歷史,也在於維護台灣多元文化的完整性。然而,許多基督徒將信仰局限於個人靈性成長,甚至排斥接觸不熟悉的社群文化,忽略信仰如何在台灣這片土地上扎根。 回歸基督教信仰的本質,耶穌的福音應該像光,超越一切阻隔,照耀每個人。長老教會需要開啟與地方文化的對話,讓地方社群重新認識基督教與地方的連結。同時,教會應擴展信仰實踐的形式,將文化保存、社會服務與信仰傳播結合,展現福音在現代社會的回應力。 我們期盼,未來的基督教不再是與地方疏離的異文化,而是深深扎根於台灣土地的在地信仰。唯有如此,福音才能不受阻礙地傳遞,成為每個人生命的祝福。基督教在台灣的故事,絕不該只留存於教堂的牆內。我們都是歷史的見證者與窗口,肩負著讓福音與文化互相照亮的使命。讓我們共同行動,為下一個百年留下無遮攔的信仰與文化遺產。 文章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797期 圖片來源:2024台南燈會,Serene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