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最近訪談了一位在博物館從事媒體工作的朋友,她是1990年代出生的青年,擁有文學專業和好文筆,也勤於閱讀紙本及電子媒體的資訊。朋友的年紀雖輕,但只要她出手的新聞稿、臉書粉絲專頁發文,極少錯誤,四平八穩,偶爾帶有一些詼諧。在她這樣的年輕人當中,四周圍充滿各種混雜的訊息,因此對她而言,使用什麼字、使用什麼語言,是需要非常小心留意的。尤其近年來,中國媒體夾帶政府監控的勢力,滲透了以民主、自由著稱的國度──台灣,儘管只是一篇日常貼文,一不小心就會使用到中國用語。必須強調的是,這位青年已經是個非常具有國家主權意識的知識者。 她提到,為了資訊正確,多方查證是非常必要的。由於發文時間緊迫,她發現網路的資料相對方便取用,卻也同時發現中國訊息與用語充斥於社群媒體中。一方面,這不只影響正確性,另一方面,內容的描述用語也容易滲入中國的用語。她提到有這樣的測驗──「109年台灣與中國語言辨別能力」,她與平常有意識地排拒中國媒體的同溫層朋友一起測試,近百題的內容,她僅錯三題。這是目前筆者看過最好的成績。 「為什麼這麼在意用字?火紅、女主、視頻……這些用在文章上影響多大?」她說:「很嚴重啊!我不要自己的文化被取代!」她的眼神很溫和,但很堅定。接著,她輕輕說:「如果連我這寫字的人都不在意,有一天我們會更分不清這是台灣的還是中國的,面對那所謂的認知作戰,我們就完全束手無策了。」以文字描繪的文學文化,是一個城市乃至一個國家社會的靈魂精神底蘊,「可惜,現在好好閱讀文字的人不多,尤其是大量的文字。」她說。認識世界不是只有閱讀,「短影音」是最便捷的工具。手機連結容易,短片裡快速的口白、生動的影像,短短幾分鐘,讓人一段接著一段,手指滑一滑就以為知道了「事實」。她說:「這是非常嚴重的狀況,我們沒有人有耐心去多方考察及確認,也很少人認為這是需要擔憂的事。」 當前,我們不要以為避開簡體字,內容就不是中國的。台灣的新聞媒體,現在每一兩句就出現中國用語,不自覺、無知是最可怕的敵人,「現在學生都在看抖音,都在看短影音,說出來的都是簡化的用語,他們覺得很酷,卻很危險。」朋友憂心地說,堅持台灣用語是很辛苦的歷程,常會覺得只有自己在堅持。也有人說她:「小題大作,生活嚴肅,不過是說幾句話、用幾個字,有那麼嚴重嗎?」也因此,讓她覺得:「我們已經被滲透了,有一天不知道自己文化是什麼,沒有描述的能力。」年輕的靈魂,揹著這樣的壓力,仍堅持自己所寫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是台灣的,是自己的。 文章與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781期 圖片提供: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