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鄉土關懷
點閱次數:124
字級調整:
| 下一則
在災難之地重拾與人民同行的信仰使命
作者 / 陳志忠

災難頻繁的現實與挑戰

台灣位處於太平洋地震帶和颱風帶,不論地震、颱風、水災都頻繁發生,對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極大危害。令人印象深刻的災難有九二一大地震、莫拉克風災、四○三花蓮震災,及今年丹娜絲颱風對南部造成的重災。因此,如何減少天災對人民生命財產的危害,以及快速從災後重建復原,對政府和民間團體都是重大的挑戰。

台灣面對的不只天災,近年更有許多不實訊息的危害。如今年丹娜絲颱風重創南部縣市,及後來幾次颱風的侵襲,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相關單位其實都有啟動救災行動,但網路卻流竄大量外部假影音與不實訊息,製造「政府不救災」假象,挑起政治對立與社會不信任。

台灣這種現象,與日本面對災害時,政府與民間有序地動員與社會互信,形成鮮明的對比。日本在救災時,政府與民間合作已形成制度化模式,尤其是在地震、颱風、海嘯等大規模災害中,都能迅速回應,表現得很系統化。相對地,台灣的救災行動常被政治化,理性空間被侵蝕,使真正的救助與關懷被噪音掩蓋。

教會過去的救助經驗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在九二一大地震、八八水災中,都曾投入大量人力與物力,特別在災區復原、心靈重建、社區陪伴上,展現與人民同行的力量。當時,長老教會迅速組織動員,不僅送上物資,更用信仰的力量守護災民,在夜裡傾聽他們訴說失去親人的痛、面對無家可歸的無助……。

記憶猶新的是,當年九二一地震後,教會第一時間動員到各地災區協助復原的工作。當年,我和台灣神學院師生們到埔里基督教醫院及仁愛鄉部落協助復原和發放物資。我深切認為,除了政府的救災,民間機構還有許多可發揮的地方。由於九二一震災範圍大,政府無法顧及一切,因此在物資的募集與發送、受災民的安置與陪伴、環境的清理等事宜,民間團體均扮演重要角色。

神學院畢業後,我志願至重建區的教會牧養,再次思考教會在大型天災中長期陪伴與協助重建的角色,因此努力連結都市教會資源,使重建區教會對在地居民的支持性事工能延續。當時,重建區的教會與台北和台中的教會建立夥伴關係,讓關懷兒童與長輩的事工得以持續,並可更深入陪伴失去親人的居民,撫平其傷痛。

現況省思與信仰立場的確認

在後來的莫拉克風災中,我們也能看到長老教會對災區復原組織的動員力,這些經驗都是在天災的血淚中累積的經驗。但我們必須坦誠,今日教會在救災動員上似已出現疲態和經驗斷層:

• 組織機動性疲乏:或許是天災頻繁而造成疲憊感,近年多次天災後,教會整體缺少快速整合資源的能力,由地方教會各自為政。

• 人才與經驗傳承:九二一震災與八八水災的救災人員已逐漸退場,寶貴的實戰經驗若未能組織性建立,很容易失去完整傳承。

• 行動能見度低:即便有教會默默行動,卻因缺乏整合與對外見證,使教會的角色在社會被忽視。甚至信徒中出現「災難太常見了,讓政府處理就好」的消極態度。這不僅是組織的問題,更是屬靈使命感的衰退。

教會團體參與災害救助,與信仰省思有密切關係。聖經多次呼召上帝的子民,要在患難中成為鄰舍的幫助(路加福音10章25~37節)。參與救助重建工作,不只是人道行動,更是實踐愛鄰舍的具體信仰行動,我們不是因社會期待才去救災,而是因基督的愛推動我們走進破碎之處。

災難後,人民的心靈牧養更是教會的獨特使命。雖然政府握有較多資源來幫助重建受損的房子與提供物資,然而唯有心靈牧養能重建人民的盼望。災後的陪伴、傾聽失落者的心聲與關懷代禱,是教會不可被取代的角色。與人民站在一起,是上帝給教會的呼召。九二一地震或八八水災後,教會與受災民同住、同哭;透過關懷站參與重建、與人民同行的精神,不應隨著時間而淡化。

對長老教會救災行動的建議

筆者從過去教會參與救災的經驗,對長老教會整體的救災行動,提出下列幾項具體建議:

• 建置全國性救災動員組織平台:可以參考九二一震災時,長老教會重建救災的行動模式建立常態化組織,並與政府單位和非政府組織(NGO)建立協作網絡,一旦災害發生即可迅速統合志工、物資與資金。

• 培養新一代救災與心靈關懷人才:在神學院或地方教會開設「災害牧養」與「社區急難應變」課程,培育傳道人與長執實作能力,在每一次天然災害中具體實踐與調整。

• 恢復媒體傳播與社群見證能力:主動對外分享教會的救災行動,不是為了自誇,而是向社會見證教會參與公共行動的信仰價值。

• 建立可靠的網路資訊平台:在假消息橫行的時代,教會應發揮正面的功能,成為社區中值得信賴的資訊來源,透過教會的網路群組、社群媒體平台、公告欄等管道,傳遞正確的救災資訊,並迅速澄清不實消息。

生活在台灣,我們的宿命或許是一生都得面對各種天然災害會發生的風險,此外,我們還面對可能發生戰爭的威脅。然而,教會是有行動力與韌性的信仰團體,我們從上帝領受的呼召與使命足以面對一切。九二一震災後,長老教會的精神是:「在瓦礫中,我們看見十字架仍然屹立,這是我們繼續服事的記號。」至今仍值得我們銘記。

在災難前,長老教會若能記取過去救災經驗,重拾與人民同行的精神,不僅能幫助人民度過災難,更能讓社會見證荷蘭基督徒彭柯麗(Corrie ten Boom)所說的:「沒有任何深坑能比上帝的愛更深。」(There is no pit so deep, that God ‘s love is not deeper still.)這句話表達了即使身處絕望的困境,上主的愛仍比任何不幸更深,反映她對信仰的堅定和對上帝的信任。彭柯麗親身經歷戰爭的殘酷,但她和家人仍堅信上主的愛是無限的,能克服一切困難,秉持與主同行的使命,勇敢藏匿猶太人使其免於被納粹屠殺。教會是一個在患難中與人一同哀傷,並因著上主的慈愛使人一同得盼望的信仰群體。因為我們的主,就是在風浪中仍伸手助人、陪伴人的那一位。

文章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838期

圖片來源:Serene 攝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