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青年青不輕
點閱次數:173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在海邊的墓園,反思生命的旅程(上)
作者 / 陳仁勇

在澎湖徒步旅行,偶爾會和路邊空曠處的墓園不期而遇。起初我覺得這些亂葬崗頗煞風景,還責怪政府為什麼不把這些墳墓遷走。漸漸地,我換個角度想:是我在打擾他們的清靜,還是他們在破壞美麗的風景?畢竟早在我出生之前,他們就生活並埋葬在這個地方。

█人人終有一死

多年前我在英國雪菲爾(Sheffield)的聖多馬教堂(St Thomas’ Church)聚會,走入教堂必須穿過碑石林立的墓園。以前當地居民死後就葬在教堂四周,因此教堂前後院都擠滿了墳墓和各式各樣的墓碑。一開始我走在墓園有點不安,怕不小心踩到死人身上。久了習慣後,我會靠近看看長滿苔蘚的碑上到底寫了什麼內容,有九旬老翁安享天年,兒女寫下感恩的悼詞;有軍人戰死,家人記錄的哀嘆;有嬰兒早夭,父母留下了悲慟感言。

教堂的墳墓似乎在提醒我們,不論年輕或年老,悲傷或快樂,我們終將死亡。我們應當思考如何對待今生,才不會有遺憾。澎湖海邊的墓園也讓我看到,死亡不是那麼可怕,而是勞碌人生的安息。墳墓傳遞海島漁民生活的氣息,他們活著在海邊散步、工作,死了也安靜地躺在藍天白雲之下,擺脫一生的勞累,聽著浪潮拍著海岸的聲音,期待另一個新的生命。

如果死亡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課題,千百年來,人們是如何去處理的呢?我曾在書上看到中國某處特殊的風俗,據說湘江支流洣水河畔的小鎮吳集,人們只要過了四十歲,就會籌款買副棺材擺在大廳,祝願升官發財。有錢人甚至會買個棺材給女兒當嫁妝,讓她準備善終──死有葬身之處。所以,當地大部分人家裡都擺著一副棺材,提醒人們,終有一天,這就是他們的歸宿。這會不會讓我們活得快樂或死得安心?

死亡是人必經之旅程,然而重視生產效率的現代社會,一直企圖把死亡邊緣化,推離視線、離家庭、推離社區。以前絕大多數人在家過世,即使生重病住院,也希望能留最後一口氣回家,並把遺體放在家中幾天,讓親朋好友悼念。時至今日,大部分人在醫院過世,就直接移送到殯儀館,甚至葬禮也在殯儀館辦理,最後將骨灰安放到隱密的靈骨塔,儘量不要影響家人或鄰居的生活。然而,當日常生活中看不到死亡的身影,人們可能誤以為他們不會死,一旦面臨死亡,便不知所措。

█長生不死之夢

古今中外,長生不死一直是個熱門的話題。據《史記》記載,秦始皇為了長生不老,派遣御醫徐福尋找仙山,求取祕方。一些道教的經典也宣稱,他們擁有長生不老仙丹的祕方。諷刺的是,根據考古學家化驗古墓中丹藥的結果,古代所謂的不老仙丹主要成分竟是硫和汞,不僅不能加添年歲,甚至可能折損壽命。即便到了21世紀,醫藥知識普及,台灣仍有人相信這種長命百歲的傳說。2020年,台中某市議員一家人就為了養生,差點因吃了太多摻硃砂(硫化汞)、鉛丹的中藥而喪命。汞、鉛這類重金屬,就是古代中藥長壽的偏方之一。

歐美對長生不老的追尋,也不輸給華人。歐洲中世紀的鍊金術沉迷於提煉不死仙丹,《哈利波特》書中的魔法石(philosopher’s stone),不只能點石成金,也能長生不死。這些不只是古書上的傳說,更是現代市場上熱門的產品。

也許是投機商人的推波助瀾,21世紀歐美有些生物科技公司或所謂「非營利組織」,紛紛成立延年益壽的機構,企圖在實驗室或醫院裡研發並販賣青春永駐的祕訣。於是臍帶血、冷凍精卵、冷凍人、器官複製,各種玄妙的方法被搬抬出來,對抗死神。美國有家著名的健康食品公司就取名為「生命延伸」,暗示他們的產品可以讓消費者延年益壽、青春永駐,隨著醫療科技進步,人們終將能長命百歲。科學鍊金士們2003年在美國創建瑪土撒拉基金會,名稱源自聖經創世記亞當子孫中最長壽的瑪土撒拉,他活到969歲。該基金會還設立「瑪鼠獎」,並在2004年頒獎給科學家巴特克,因為他使原本平均壽命三歲的老鼠活到五歲。美國科技巨頭Google也於2013年投資設立加州生命公司。在台灣這名稱會被當成禮儀公司,但在美國這間以生命科技研究和應用為主的機構,目標就是解決老化、疾病、死亡的問題。這些長生機構的創立者和領導人都相信,死亡是人類的敵人,永生並非人力不可及,他們一定可以藉由科技和醫療打敗死神。

█兩大盲點

然而,生命科技至少要解決兩大盲點。首先是誤解壽命統計數字的盲點。人類的平均壽命由20世紀前約40歲,到了21世紀延長為近80歲,統計上足足增加一倍。這個成就讓人們誤以為,只要再努力,人類就可以再延長40年壽命。然而事實是,現代醫療還不能延長壽命,只是讓人順利活到他該死的年紀。

早期社會,人們很可能因蛀牙感染、腹瀉、盲腸炎、子宮外孕、難產而早夭,少數幸運的人只要可以躲過這些致命的病,就能活到七、八十歲。畢竟,即使在古代的醫學水平和衛生條件下,孔子也活了73歲,孟子活了84歲。所以,至少目前,醫學只能使人不因某些病症而死,並非能夠延長壽命。

其次是更複雜的哲學上的盲點。即使理論上科技能讓人體細胞不死,人可以活到一百歲或一千歲,但是人並非不變的機器,或不斷累積資料的電腦,人會思考、記憶,有情感、好惡,我們喜歡活那麼久嗎?長生不死並不是每個人的渴求,延長壽命是祝福,也可能是咒詛。

當美國的資本家和科學家尋求長生不死的祕方時,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每年都會聘請各國專業人員評比世界40幾個國家和地區的「死亡品質」。依照各國臨終照顧的環境、品質、費用高低和方便性等種種指標,評估該國的人民是否「好死」。台灣的臨終照顧在2015年還得到第6名,比美國(第9名)、新加坡(第12名)、日本(第14名)死得好,但,台灣人真的好死嗎?(待續)

文章與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758期

圖片提供:作者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