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登山中,可獨行默禱,也跟自己對話 |
|
達爾文在自用的《物種起源》一書封面內頁上,親手寫下:「我們要研讀的有兩本書,上帝的話語(聖經)與上帝的創造(大自然)。」研讀聖經可以學習智慧,走讀大自然可以學習謙卑。這已成為個人的生活準則之一,聖經平常都有在看,因此,工作之餘總會找時間去親近大自然,到山上去住個幾天,有時碰巧帶團,有時則邀約親人、朋友或獨自安排一天的郊山行程或易親近的中級山。 世界上島嶼多如繁星,能像日本、紐西蘭等國擁有3000公尺以上高山的卻不多,我們台灣雖只是蕞爾小島,卻擁有268座3000公尺以上高山,堪稱全球高山密度最高的島嶼國家。 1972年,素有登山界四大天王之稱的丁同三、邢天正、林文安與蔡景璋,選了100座3000公尺以上,擁有奇、險、峻、秀,山容起伏明顯的山岳為百岳,希望能帶動台灣登山風氣,從那時起登山愛好者均以登上百岳為傲。 完登百岳並不容易,需要有極佳勇氣、毅力、耐力再加上運氣,當然也得花不少時間與經費,或許可以先從代表台灣高山特色的十座高山開始。那就是「五岳、三尖、一奇、一易」,五岳:玉山、雪山、秀姑巒山、南湖大山、北大武山,三尖:中央尖山、大霸尖山、達芬尖山,一奇:奇萊山,一易:石門山(就在合歡景觀公路旁,離合歡山莊約20分鐘路程)。 從學生時代到現在,登山歲月算算也超過1/4個世紀,雖說上山的路程是艱辛的,下山的雙腿是痛楚的,卻始終忘不了在山頂的遠望近想、山徑的獨行默禱,所領受的是精神的喜樂、視野的驚艷、受造的頌讚。登山,我總喜歡走在隊伍最後方,名義上是壓隊(壓隊必須有基本裝備與培訓、體力與技巧,以應付突發事件,所以常笑稱自己是少數靈活的胖子,又自稱大叔,因為叔叔是有練過的),實際上卻是可以無壓力的大口喘氣、跟自己對話、跟上帝摔角、跟上帝撒嬌、跟上帝呼求…… 記得有一次前往嘉明湖,從登山口便一路下雨直到避難山屋,看著夥伴們全身淋濕,有的僅有一套備用衣褲,但往後卻還有2天行程,於是我宣布若持續下雨,考量安全與避免夥伴失溫,可能就不去嘉明湖,並選擇下撤。有一對夫妻不甘願地說:「都已經到這裡,假也請了、錢也付了,沒備用衣褲是他們的事,明天我們自己走。」我除了重申團隊要聽從領隊決定外,也告知大家可依自己的信仰向神禱告,我也一整晚跟上帝祈求:「行進中請暫時別再下大雨、團隊能平安離開山區,並且讓夥伴們看見嘉明湖。」 雨下一整晚的不停歇,隔天清晨走出避難山屋時,雨停了!我們決定往嘉明湖挺進,行進中當我轉頭告知夥伴應注意事項時,看到夥伴驚訝的眼神與驚呼聲,因為我身後出現了兩道彩虹。於是跟夥伴們分享雁行團隊的意涵,並說:「我們將會看到嘉明湖,而且不會再有大雨,當我們下山上車時才會再下大雨,因為上帝是垂聽禱告的神,只要有兩三人奉祂的名聚集禱告,禱告必蒙應許。看哪!那兩道彩虹正是印記。」事後,我們確實看了整整一個小時清楚的嘉明湖──上帝的眼淚。而在我們後面到的隊伍,只看到一片雨霧濛濛。或許您會問:哪來的自信?事實上沒有自信,有的只是確信。 就這樣,Moore桑我時常走在隊伍後頭,享受「山徑獨自行,低頭詢主意」的浪漫。更體會:「登山,不是為了征服,而是為了在過程中跟自己對話,看見上帝的創造──調整自我,如何面對明天。」並反省:「給予,不是一項施捨,而是為了在過程中跟自己對話,看見他人的需要──調整自我,如何看待服事。」 ※登山小常識 【郊 山】高度在1500公尺以下,離市區較近,可在1天內往返者,例如:台中的頭嵙山、台北的七星山、新竹的五指山等均屬於郊山。 【中級山】高度在1500~3000公尺,介於郊山及高山之間,林相較複雜,路況較不明確,如:谷關七雄。 【高 山】高度在3000公尺以上,稱之為高山。一般比較熱門的山區,由於攀登者多,因此步道明顯,相反的,冷門山區的路況就不是那麼明確。一般攀登需有一定的裝備與體能訓練。千萬別為了看天使的眼淚,誤將嘉明湖當成澄清湖,既沒裝備又沒體能訓練,最後只看到嚮導痛哭,家人掉淚。 文章與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368期 相片提供: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