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造成災害,’Amis(阿美)中會Fata’an(馬太鞍)、Tafalong(太巴塱)教會,陪伴居民度過最危急的夜晚,更扛起後續資源整合工作。源源不斷湧入的義工,無論是提供餐食或協助挖泥亦不求回報,這些自備鏟子前往災區的人們,獲得「鏟子超人」的美稱,展現災難中相扶持的人性之美。 德國神學家潘霍華遭受納粹關押監獄時,在《獄中書簡》中寫下對於苦難與信仰的體認,提出「及齡世界」的省思。及齡世界指的是人類社會在科學、社會、政治、藝術、倫理等領域經過好幾個世紀的發展,已趨於成熟,如今不再需要仰賴上帝作為一切假設的工具。因此上帝逐漸從人類的公共生活領域中退場,被安放在個人隱私的生活領域裡。 然而潘霍華反對只把信仰視為個人內在心理活動,相反的,他認為這是上帝正在教導著我們,要誠實認清自己的處境,在看不見上帝同在時好好生活;因為與我們同在的上帝,也是離棄我們的上帝。他以馬可福音15章34節記載耶穌在斷氣前呼喊:「我的上帝!我的上帝!為什麼離棄我?」來解釋上帝允許人們把祂推出世界,甚至釘上十字架,並且恰恰是以祂的軟弱與痛苦,而非祂的大能來幫助人。 潘霍華認為,在這個無神的凡俗世界裡,使人成為基督徒,不在於墨守宗教上的法規,也毋須把一切神化,而是在今世的生活上積極參與上帝的痛苦,不計較個人的需要,投身於基督的道路上,這就是悔改的意義。信仰是包含整體生命的作為,耶穌不是呼召人參與新的宗教,而是要人進入新的生命,參與上帝在今世的軟弱。 在生命無法承受的苦難裡,上帝指引潘霍華通過聖經找到一個無力且受苦的上帝,並且為此奮戰。在難以阻擋的天災人禍中,當受苦者哭喊著「上帝為什麼離棄我們」時,卻同時也是上帝對基督徒的呼召,因為在這個已經成熟的世界裡,我們通過聖經知道什麼是上帝所喜悅的,且願意參與其中。如果潘霍華還在世,或許他也會有這樣的感觸:每一個鏟子超人的身影,都是上帝與我們同在的記號。 文章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840期 圖片來源:Serene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