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數位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界線似乎越來越模糊。2024年10月底在網飛(Netflix)上映的紀錄片《伊貝林:在魔幻世界登入人生》(The Remarkable Life of Ibelin),藉由一位線上遊戲《魔獸世界》玩家的故事探討真實與虛擬交織衍生的議題。在網路世界萌生的情誼,是否會因其載體而失去真實性? █一個靈魂的兩種存在 出生在挪威的伊貝林,本名為馬茨‧斯蒂恩(Mats Steen,1989~2014年),從小受罕見疾病裘馨氏肌肉失養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所苦,肌肉萎縮如同無形的牢籠,限制了他的行動自由。但在《魔獸世界》這個虛擬國度裡,他找到了另一種存在的可能。在遊戲裡,他可以奔跑、跳躍,自由地去任何想去的地方,沒有人對他身體失能投以異樣眼光。於是,在虛擬空間裡,他盡情地展現自我,享受與他人平等的交流。 伊貝林在現實與虛擬之間的轉變,引人深思。當外在條件的限制去除,我們是否更容易展現內在的真實?在某些情況下,所謂的虛擬世界,是否創造了一個更平等、更純粹的互動空間?如同伊貝林的自述:「當外觀是否完美不再是問題時,剩下的就是純粹的個性展現。」 在《魔獸世界》中,伊貝林是許多玩家信賴的朋友,甚至成為許多人生命中重要的存在。這些互動雖發生在虛擬世界中,卻產生真實而深遠的影響。這讓人不禁思考:一段關係的真實性,是否真的取決於它發生的場域?當一個人能夠觸動另一個人的生命並帶來正向的改變時,這種影響力的本質,或許不該因為它發生在虛擬世界而被輕忽。 █虛擬空間成現實橋梁 在伊貝林的故事中,有兩個特別動人的篇章,讓人看見了虛擬世界獨特的可能──它或許能成為一座橋梁,跨越現實世界難以逾越的鴻溝。 第一個篇章是關於一位憂鬱的少女。在傳統的親子關係中,我們常見這樣的衝突──父母出於對成績的關心,試圖沒收3C產品來督促孩子提升課業成績,卻未考量現代年輕人的社交需求,因而造成親子間的隔閡。當父母堅持:「他們不是你真正的朋友。你為什麼關心他們?你從來沒見過那些人。」代際之間的裂痕更形嚴重。 得知那位少女面對的景況後,伊貝林寫了一封信給她的父母。這封信本身是一個有力的突破──素未謀面的網友之間,願意深入理解對方的困境,付出時間和心力與他人實體世界中的人際網絡接觸。在信中,伊貝林沒有單方面為少女辯護,而是試圖幫助她的父母理解網路社交對年輕人的重要意義。他建議他們與其獨斷地限制和沒收,不如嘗試與少女一起尋找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這封信不僅有內容本身的意義,更打破了那對父母認為網路關係都是虛假的成見,展現了虛擬世界真實與深刻的一面。 另一個觸動人心的篇章,是關於一對因自閉症而感情疏離的母子,在這個故事裡,虛擬世界成為安全的「情感練習場」。對於那位因自閉症而抗拒肢體接觸的孩子來說,現實中的擁抱往往帶來巨大的壓力。伊貝林認真傾聽了孩子母親的苦惱,便建議她透過遊戲與孩子互動,重新建立情感的連結。遊戲裡的擁抱不會帶來肢體不適,情感的溫度卻依然能夠在某種程度上傳遞。 這種跳脫窠臼的互動方式,給了這對母子一個新的可能。從虛擬世界出發,慢慢累積正向的互動經驗,最終突破現實的藩籬,迎來一個真實的擁抱。孩子不僅踏出原本賴以繭居的虛擬空間,更開始擁抱現實世界。 由以上兩個故事看來,虛擬世界或許不該被視為現實的對立面。它更像是獨特的中介空間,現實中難以跨越的鴻溝,可能在這裡找到另一種迂迴的路徑。當一個虛擬的擁抱能夠撫平現實帶來的傷痛,當一封來自遊戲玩家的信可以搭起親子間的橋梁,這些影響的真實性確然已超越了虛擬的範圍。或許,在這個數位科技與現實生活糾纏日深的時代,我們迫切需要做的不是一味執著於區分虛擬與現實,而是嘗試理解真正的改變會以怎樣意想不到的方式發生。 █虛擬與現實碰撞 然而,虛擬世界並非諸事圓滿。遊戲中的朋友們欲舉辦實體聚會,便邀請了伊貝林,卻觸犯他的逆鱗──在遊戲裡,伊貝林能夠在城鎮與森林間自由穿梭,但現實中的他必須依靠輪椅與特製輔具行動,連進食都需他人協助。 伊貝林終究未能參與網友們的聚會,而當網友們出於好意與他分享網聚的照片時,那些充滿歡聲笑語的畫面像一面鏡子,映照出伊貝林現實中無法企及的日常。他變得易怒且充滿攻擊性,甚至對前來關心的朋友惡言相向。 眾人對伊貝林的怒氣不明所以,只能疏遠他,這在虛擬世界是非常容易的事。此時,那位曾經受伊貝林幫助的自閉兒母親帶來了轉機。面對伊貝林的失控,她一開始也如其他人一般選擇疏離,但最終她決定以溫和而堅定的方式去了解他的狀況。幾次試探性對話後,她終於觸及了核心。 在深刻的對話中,伊貝林道出了自己最深的恐懼──他自稱是「殘疾人士」(handicapped),他害怕自己就這樣毫無價值地離開人世。面對他的脆弱,自閉兒母親沒有給出空洞的安慰,而是真誠地告訴伊貝林他有多麼重要,肯定他給很多人的生命帶來了重大的影響,接著開始數算那些曾被他觸動的人。 這番對話不僅讓雙方建立更真誠的關係,更讓伊貝林看見自己生命的價值,不是透過虛擬世界的成就,而是透過對他人生命實在的影響力。尤其,自閉兒母親鼓勵他看見更多的可能性──或許不只她,其他朋友也能理解他,願意接納真實的他。 於是,伊貝林選擇向遊戲公會的朋友們坦承一切,並為先前的失控致歉。這不只是單純的表白,更象徵他開始在群體中敞開自己,並接納自己的一切,包括那些原本想隱藏的部分──罹患罕見疾病、無法自由行動、隨時迎接死亡、缺乏愛的歸屬。而朋友們給予他的理解與支持,猶如聖經中那位父親向回頭的浪子張開懷抱,消除了浪子的羞愧與疑慮。在墮落的世界,上帝仍施行普遍的恩典,即使透過遊戲,也能帶來祝福與醫治。 有時,我們最深的恐懼,源於對自我價值的懷疑、對他人拒絕的提防,而為了對抗這些恐懼,我們往往選擇武裝自己。然而,如果我們願意鼓起勇氣坦承自己的脆弱,或許可以發現比我們預想更寬容的接納。即或不然,世界真如泰戈爾所說的「以痛吻我」,因著對上帝護理的信靠,我們依然可以坦然面對,甚至對世界「報之以歌」。(待續) 文章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837期 圖片來源:伊貝林:在魔幻世界登入人生@Netfli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