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PCT)的行事曆上,教會與社會奉獻主日(8月第三主日)的到來,再次提醒我們思考教會的角色以及其與社會的關係和應負起的任務。當我們說「教會」時,可能指一個機構、教堂或一群基督徒,端看說話者與聽者心目中所意味的是什麼。一個天主教神學者把教會歸納為五個模型:「機構、神祕團體、聖體、使者和僕人。」PCT就是一個機構和信仰團體,行使組織、策劃與推動宣揚福音和力行福音的事務;這個團隊在聖靈的引導下結連為一,在尊崇基督為頭的信念中,致力做為基督在世間的行為器皿,本著使徒的身分和僕人的精神活動於寶島中,更伸展到能力所及之處。這是我們的角色與使命,以彰顯且善盡做為基督之身體,在社會中需活現的型態以及與社會應保持的關係。 ■教會是追隨基督的人 從生命的層面與目標來說,教會是一群追隨基督的人,立志效法並實踐基督的教導與其作為的人,通稱基督徒。依聖經的理念,基督是這個團隊的指引者(頭),這個團隊是基督意旨做為其活現者和行為者(身體)(參以弗所書1章22節、4章12~16節)。從這理念給我們行事為人的準則,不論個人或群體,所思所做力求符合頭的意旨。如何得知其意旨,最主要的線索與資源來自聖經的信息,在虔誠的閱讀中必得靈感與啟示。所以,教會是一群基於信的人以聖經的信念和倫理觀為其行為處事原則。 這群人並非另類的他世者,而是同處於社會中的一分子。教會乃社群中的一個社群,要具有生氣就應存活且行動於社會中,與社會保持動態的來往關係,兩者應有互動的作用。教會的所思所為需與社會的實況與變動有關連,而不能孤立自行。不過,教會不能苟同或屈從於社會的往下與往惡沉淪,卻應負有開導與更新的評判與遠眺功能,促使社會有往上與往善發展的現象。 簡言之,有生氣的教會對社會應備有相關性與推進性行為。傳道人是教會的領導者,所宣講的信息必須具有相關性與推進性的效用,催促社會不只向前也向善去移動,以流露慈悲的相助相輔情,給定居和工作於其間的人,經歷到平安歡欣的生活。神學家卡爾巴特(Karl Barth)給傳道人富有開導的話:「傳道師的桌上一邊放聖經,另一邊放報紙。」其意乃提醒傳道人的任務應以聖經的話回答人間的問題,實說出了教會與社會不可分割的關係,所傳的生命話語應與社會的實況相關;如此,聖經的話才會是活生生的人生信息,否則,就僅是古人的沉思哲語,只對隱居修士的教導。 ■教會與社會密不可分 自古而來,許多人,包括信徒與非信徒,甚至一些傳道人與神學家,抱著極保守和封閉的信念與態度,看教會是一個不屬世的神聖團隊,好似另類的屬天群體。在把持這觀點的眼光下,世界(社會)充滿邪惡,是塵俗不潔之境,教會應排棄並隔離的罪行所在。這不僅是對社會也對教會不正確的看法,更漠視了兩者的不可分與互動的關係。採取這種兩立的分割觀者可能會爭辯是基於聖經的見解, 指出保羅的勸告:「不要被這世界同化,要讓上帝改造你們,更新你們的心思意念。」(羅馬書12章2 節)他們更壯聲地引證於基督之衷誠禱求:「正如我不屬於世界,他們也不屬於世界。」(約翰福音17章16節)其實,這兩處所說的世界是罪惡的人生世代,而非單純地指人群社會,其意乃教導我們不要被罪性征服而屈從於它。信徒要排拒的不是身處其中的世界(社會人群), 而是罪惡作為的人生。 人間社會是罪惡運作和出現的所在,但那不是教會(基督徒)要閃避或脫離之處,因為基督徒也存活和工作於其中,是人群中的一分子。教會要在其信息和作為上表現出是基督的見證者,亦即要行使基督所推行的。基督是由天而降,即從美善歡欣之境來到紛爭敵對之界,為要感化開導界內人,使之轉向和樂安好之處而邁進。祂是平安君王,但不獨擁平安, 卻要把它分享給處境中的人,而發揮所能以促成之。此乃基督成為社群中的一分子行動於其間的心願,更是祂蓄意給追隨者仿效的楷模。做為基督的身體,教會就得傳報且致力協助社會往安好之境伸展。這是教會在社會中應扮演的角色,以實踐其頭(基督)的指令。 ■走入人群的教會 道成肉身的人生就是進入社會與社會保持動態關係的人生,顯示於基督在世間的歲月,是我們教會應力行的任務,因復活主在升天前就向門徒提示:「聖靈臨到你們的時候,你們會充滿著能力,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和撒馬利亞全境,甚至到天涯海角,為我作見證。」(使徒行傳1章8節)教會不是要活在(行動於)自我的圈子裡,卻要走入群眾中,甚至要深入到偏遠地區,把平安人生的福音以語言和具體的行為帶給當地人,特別是那些弱勢者和 貧困者。教會應抱持讓社會人群感受「活在地上如同在天上」的目標活動於社會中,因為教會存在的目的是要參與使上帝國形成於社會中的聖工,做天父在地上的信實同工者。 上帝國在哪裡?不在遠不可及之處,但也不全然出現於我們現實的生活領域中。主耶穌勸告我們:「悔改吧,因為天國快實現了!」(馬太福音4章17節)也教導我們祈求:「願祢在世上掌權。」(路加福音11章2節)這兩句告訴我們,上帝國是顯現於上帝實際主宰的地方,我們現下的社會並未達那境界,卻在你爭我奪和欺詐的不安中,即在背離上帝主權的逆道上,以致其國度未能彰顯於我們實際的生活領域中。做為上帝國建構的同工者教會,就應再用心於如何參與改善和解除社會問題。要做為基督的活躍身體,教會不能只關在靈修默想沉思的圈子裡,卻需走入社會,面對社會並回應社會的問題。雖然教會不是各樣問題的專家,但教會能請教專業者而伸出協助的手。 有生命的地方就會有問題的出現,各行各業有各自的問題,但各行各業都存在於社會中,我們很難把它們分割而認為和社會的安詳或動搖無關。凡是會造成社會不安,不管是來自政治、教育、經濟、交通、科技、生態、工商、宗教,都是關心社會安穩者不能忽視的,不能僅著眼於日常在家庭中、情愛間、生活上、人際間、信仰上的事件,因各樣問題都會影響相關者的生命與情緒。 ■PCT的信仰實踐 PCT基於改革宗的信仰傳統,立足於道成肉身的信念,努力推行得自聖經的倫理觀、社會觀、政治觀,為要活用於現實的生活中以及對問題的處理上。當國家定位面臨危機,台灣認同受威脅,我們發表〈國是聲明〉;最近的「朱習會」我們鄭重地提出回應:「回歸歷史事實,尊重人民意願。」呼籲國民黨應「認清事實, 不再心存虛幻中國,……認同台灣、以台灣為中心、為台灣人民謀求最大福利。」一些關係於生命存亡與社會安定的事件,如88水災、澎湖空難、高雄氣爆、太陽花學運、反核四、黑心油等,我們教會能即時採取適當的行動予以回應,是有生氣的教會應有的信仰表現。 我們的關懷之手,也伸張到國外,如日本311海嘯地震與尼泊爾強震。教會既然關心生命又致力於護衛和提升生命品質,對人間問題當然不能無動於衷。一個有生氣的教會不會固守在教會內的活動,卻會把聚會中獲取的精神、能力與瞻望帶到社會,更會伸出友善的憐憫手給需要者,讓他(她)們感到有再奮鬥前奔的機會與可貴。 要做為基督的活躍身體,教會就得仿效祂走入社區,特別去關照那些貧困者、病痛者、受逼迫者,給他(她)們一臂之力,因為那是基督在世時的用心。教會更需有勇氣為公義、為良善、為認同而爭,即使面對公權力或傳統的壓力也不畏懼,本著信勇敢往前。在這種改善社會現況的事工上,教會需具有開創的抱負, 也就是要有瞻前遠眺的眼光,不只從事參與安定現狀的要務,更要有更新創意的設想,給社團人群享有新鮮的樂趣和互動的關係。 我們希望生活於一個「在地上如同在天上」的社會中,但那樣的社會不會光靠教會在教堂裡的禱告來臨,卻需教會走入社會,在神人的合力下才會逐漸形成。 文章與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31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