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鮮知啟示
點閱次數:1384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樂揚真理
磐石流出清澈河流
作者 / 李景行

新《聖詩》583首〈願主伸祢聖手〉(Thy way, not mine, O Lord,中譯:求主擇路)是在描述基督徒完全生活在基督裡,把老我的偏見拋棄淨盡,以基督為他的生活之主,完全交託在主的手中,讓主帶領他前方要走的路。

唱這首詩歌之前、後,可以默想馬太福音26章36~42節主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禱告,會幫助我們更了解這首詩的意境。特別是第一、三節的詩句,更能幫助傳道人傳揚福音,或更樂意在牧會生涯中委身基督。

此首詩調名是JEWETT,為荷爾布魯克(Joseph P. Holbrook)改編自1862 年從德國音樂家韋伯(Carl Maria Von Weber,1786~1826年)歌劇《自由射手》(Der Freischütz)前奏曲。韋伯花三年功夫進行《自由射手》編曲, 於1820年5月完成。他作此曲調,應深受上帝的平安感動,當他在倫敦將近離世,最後的願望是:「讓我回到自己的家,然後成就上帝的旨意。」

韋伯生於德國北部的歐丁(Eutin), 因體力消耗過甚,致患肺病早亡,得年只40歲。他首創德國浪漫歌劇,製編的歌劇聲著卓越,19世紀前葉,德國的音樂家沒有一位像他對該世紀及下一世代產生那麼大的影響。迄今幾乎每個部門的藝術生活,都或多或少受他影響。

■自幼獻身傳道

作詞者鮑納(Horatius Bonar,1808~1889年)是蘇格蘭傑出的作家,也是當時期福音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確立了聖詩在長老宗的地位,並為長老宗在聖詩上的貢獻建立穩當根基,在長老宗聖詩歷史上確實是一位劃時代的重要人物,因而被譽為長老會最偉大的聖詩作者。雖然他所寫聖詩的量不及瓦慈(Isaac Watts)及查爾斯‧衛斯理(Charles Wesley),但價值與影響都與他們並駕齊驅。人們稱他的詩:「宗教改革廣泛之神學,融入深而柔美的旋律中,似由磐石流出清澈的河流。」我們今日必須特別注意的是當時的時空背景,長老教會比其他教派更晚採用一般聖詩,到19世紀末葉才普遍應用聖詩。

鮑納1808年12月19日生於愛丁堡,父親是蘇格蘭有名的律師,且是一位敬虔的學者。鮑納祖上有好幾代是蘇格蘭國教(即長老教會)牧師,他也是從小就獻身為主,準備及長就擔任牧師。

■引領大復興

鮑納年輕時在愛丁堡高等學校與大學老師查爾墨斯(Thomas Chalmers)門下接受教育。畢業後先在雷斯(Leith)擔任傳教師,然後被差遣到凱爾索(Kelso),並在那裡被按立為牧師,負責北區教務,時為1837年,他30歲。

不久鮑納在當地發起了一個大復興運動,邀請他的良師益友麥真理(Robert M'c h e y n e)主領講道。麥真理活力充沛,兼得鮑納盡心協助,信徒奮興有如野火燎原。鮑納除了培靈探訪,並出版許多有關奮興與傳揚福音的小冊子,大部分用於通訊、討論、解答問題,得其帶領,歸主者無數,他因此聲譽鵲起, 遠至美洲新大陸。

1843年因政治關係,蘇格蘭國會議決取消長老教會為國教,另立聖公會取而代之。許多教牧、信徒見風轉舵,名利兼收者大有人在。但鮑納仍忠於母會而不肯變節,乃脫離國教,追隨恩師查爾墨斯所率領的474位牧師,於1843 年創組蘇格蘭自由教會(Free Church of Scotland)。他那時仍當牧師,並受委派編輯該會機關報《邊區角聲》雜誌(Border Watch)。1853年榮膺阿伯登大學(Aberdeen)神學博士學位。

鮑納素來對於耶穌基督二次再來非常關心,並常努力宣講;1855至1856年間他有機會漫遊聖地與埃及,也使他喜愛研究舊約先知歷史,更加深他對預言的興趣,常在雜誌報章發表關於預言方面的文章。1866年,愛丁堡長老會大禮拜堂查爾墨斯紀念堂(Chalmers)請他擔任主任牧師,他在該堂任職達二十多年,成績斐然,聲名遠播。自1883 年起,他更被選為蘇格蘭長老會總會議長,是一生事奉的高峰。

■引人到上帝面前

鮑納是一位孜孜不倦的牧師、學而不輟的學者、極重靈修的信徒,也是眼光遠大的教會政治家。有人說他老是寫作,有人說他常探訪教友,也有人說他恆常禱告,他的禱告生活確實為許多人所不及。據說從他書房後窗經過時, 每每可以聽見他那懇切的禱告聲。有一次,他的僕人看他禱告如此恆切,大受感動說:「像他這樣聖潔的人,尚且如此需要禱告,何況我呢?」此後,僕人變成一個熱心的基督徒。

鮑納非常喜愛孩童,他早期寫的歌多是兒童聖詩。他寫詩的歷史開始很早,寫的詩也很多,曾出版好幾本詩集,在那50年間,他的詩歌在英國普遍被使用,對上帝子民的影響極大。他的詩歌中,膾炙人口的就有六百首之多。

鮑納有個習慣,無論工作和休息,無論身在何處,他隨身帶著一本筆記本, 一得著亮光就立刻記下來。所以每次唱他的聖詩,可以感受到靈感的豐富,領受從神而來的感動。

但鮑納不大注意寫詩的小節,不拘泥於韻文的完全,他寫完後也無意再去修正,就付梓出版。他的孩子們說他從不注意詩歌的結構和詞藻,只是全力發揮捕捉到的靈感,全力把從主所得的信息用詩歌表達出來。

鮑納的詩種類很多,範圍極廣,無論關於福音、生命或其他,都有很好的聖詩。在這些不同種類的聖詩中,我們能看到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洋溢上帝對人們的大愛,和信徒對上帝的摯愛。

鮑納曾出過好些詩集,最有名的一集叫《信心和盼望》。他的聖詩還有一個特點,他不大在聖詩中表達他自己的經歷和感覺,只專注把人帶到上帝面前, 帶到起初的信心及盼望裡。這些,正是現今上帝的兒女常常失去的。

在鮑納寫的六百首聖詩中,英國詩人勃朗寧(Robert Browning,1812~ 1889年)論述這些聖詩的特徵為:「富有詩意,孩子般的天真,男子般的氣概,充滿盼望和同情。」著名的聖詩學者、英國公理會會友賀德爾(W. Garrett Horder)評論鮑納:「他雖堅定屬於加爾文主義教會,但他的詩句以最振奮的口吻來宣揚上帝普遍的愛,這是值得注意的一件事。心比頭腦、詩人比神學家,更有智慧。」《教會聖詩手冊》(Handbook to the Church Hy m n o d y )的作者摩法特博士(D r. James Moffatt)則稱鮑納為「蘇格蘭聖詩作者的王子」。

■開創聖詩新局

1889年7月31日,鮑納在故鄉愛丁堡蒙主恩召榮歸天家,享年81歲。出殯之日,適逢狂風暴雨,但前來參加葬禮的人仍非常踴躍,除了祈禱、講道外, 還全體吟唱多首鮑納所作的聖詩,備極哀榮。1908年,愛丁堡舉行鮑納誕生百週年紀念時,各教堂一律選唱鮑納的作品,也是難得的榮耀。迄今鮑納作品仍流行英美的約有百多首,被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選入新《聖詩》的就有34、110、153、157、179、322、356、510、583共9首。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鮑納生前雖然德高望重、備受推崇,但他所作聖詩在本土卻也遭到許多教會保守分子反對,認為禮拜時只能唱聖經詩篇,一切新編詩歌都是離經叛道,甚至唱詩時,有偏激者竟憤然離席。時至今日,福音詩歌已流行全球教會,引人歸主無數。足可證明,一切是非功過都有待歷史的考驗。

文章與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311期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