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籌建「中正紀念教堂」源始 |
|
[公報總編按]一場基督教在台宣教百年大會,原本應是宣揚各教派合一精神的婚禮,或至少是記念宣教師腳蹤、歸榮耀給上帝的週年生日慶典,但因著政治勢力的介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卻與打著護教反共旗幟的黨國基督徒之間,演變成兄弟鬩牆的局面,長老教會更是成了遭弟兄們聯手陷害的約瑟……。 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曾慶豹針對這段1965至2015年間風起雲湧的台灣教會歷史,蒐集極多珍貴的史料,揭露被人遺忘或不想被提起的一段遭遇,認識這段歷史的進程,也認識政治如何深入地介入教會的宣教和治理。今日台灣教會的屬靈面貌及神學系譜,都必須從50年前的那場大會開始說起。本專欄自本期開始將每兩週刊登兩版,預計將分二十次連載刊登,敬請賞讀。 ■尊蔣崇蔣 反共復國表效忠 南北教會的矛盾,可以說是陳溪圳與黃武東的矛盾,陳一直都坐不上總會的最高位子,相較於他在其他地方所取得的位子而言,確實是比較令他失望的。《常綠在人間──陳溪圳牧師百年懷念集》收錄了黃武東的紀念文,可以看出此文完全是為了「應付了事」,閱畢其文〈總會成立時〉,不如看其書《黃武東回憶錄》對陳的批評。 最值得注意的,莫過於所有紀念文中,特別收錄了一篇與雙連教會或長老教會無直接關係的人士之作,此君即是康峻璧。康竣璧稱呼陳溪圳為「理事長」,內文是關於與陳於中華民國基督教協會共事的記述。實際上,康與陳的合作和互動非常早,也非常深,尤其與護教反共的組織方面最為密切(全書只有吳清鎰提及此事)。而且,正是康與陳共同聯手在七星中會中提案,迫使長老教會退出普世教協,攻擊長老教會的台獨思想,這些都是關鍵,康竣壁非常巧妙地不談及這些,但形容陳的形容是「反共復國,擁護政府,效忠領袖」。無疑地,作為康的親密戰友,對陳這樣的形容是最為中肯、適切的,為這位「政治牧師」做了絕佳的註腳。 1976年4月4日蔣介石逝世週年紀念日,中華民國基督教協會在國父紀念館安排了安息週年禮拜,大會主席陳溪圳致詞,表達了對蔣的懷念與崇敬。其中最精采的莫過於他對蔣的信仰與反攻大陸的關係做了極為巧妙的結合。陳溪圳說: 第一、他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在信仰方面為我們豎起標竿,讓我們追隨他,效法他對基督的虔誠信仰。 第二、他對國家民族及國民革命偉業,有無比的貢獻,使我們永難忘懷, 而且他為我們國家、民族、及教會奠定了復興的基礎,我們深信大陸教會,終有一天能夠獲得傳福音的自由。 第三、他反共堅決,是現代黑暗世界中光明的燈塔,引導全世界人類走向光明。我們都知道,蔣總統對於共產無神邪說有最徹底的了解、經驗和警告,是其他各民主國家領袖,所不能相比的。 我們今天追念總統蔣公,最大的意義,是要我們實行他的遺囑,即是:第一、光復大陸國土,第二、實行三民主義,第三、復興中華文化,第四、堅守民主陣容。 陳溪圳的致詞是非常精確的,全部重點都說清楚了,不管從何種角度來說,這位北部長老教會最懂得頌讚偉大領袖的牧師,他的這篇致詞對蔣介石的基督教信仰及黨國基督徒的反共神學,做了極為簡要和準確的描述。 陳溪圳的致詞,無異於告訴基督徒,在尊蔣的立場上,就是要追隨或實現蔣介石的理想。陳溪圳的訓示,就像是保羅要我們「效法基督」那樣地「效法蔣公」、「追隨基督」那樣地「追隨蔣公」,基督徒應當以蔣介石的遺囑為念:第一、光復大陸國土,第二、實行三民主義,第三、復興中華文化,第四、堅守民主陣容,以信仰「蔣介石的上帝」為表率。 陳溪圳與黨國基督徒最偉大的事業,從搞護教反共活動開始,一直到籌建一間「黨國教會」,這間教堂的名稱是「中正紀念教堂」(CKS Memorial Church)。 ■中正教堂告吹 反共護教結束 儘管這計畫後來胎死腹中,但從他們動用黨國機器精心設計,要將它落實為「反共,反台獨,促進全國教會團結與合作的我們教會總部」的企圖看來,黨國基督徒念念不忘的仍是想打造一個伏在政治底下的基督教,以及對蔣介石近乎神化的崇拜。蘇南洲在其《教堂空間的社會分析──以台灣基督長老濟南教會為例》的論文中說得非常清楚。 主張興建「中正教堂」一案,時來已久。1975年4月26日召開的中華民國基督教追思故總統蔣公籌備會議中,通過了台灣信義會靈光堂張力長老的主張,推動全國教會共同興建「聖介石堂」之提案,此案議決同意並交由中華民國基督教會協會常務理事會研辦。基於諸多的歷史情感,黨國基督徒倡議在濟南長老教會現址上建一座「中正紀念禮拜堂」,據說也獲得了宋美齡的同意。 此一計畫由翁節敦、黃約翰(翁節敦之甥,基督教協理事,《福音報》創辦人)、康峻璧(基督教福音聯誼會總幹事,基督教救世服務總會會長)、陳溪圳、林攻芸(國語禮拜堂董事長)、侯天民(國語禮拜堂牧師,基督教救世服務總會榮譽會長,資深監察委員)、雷法章(中華基督教協會理事,司法行政部部長)、吳嵩慶(聯勤中將副總司令,中華基督教協會理事)、韓時俊(信友堂長老)等人以中華民國基督教會協會、基督教徒救世服務總會及國語禮拜堂等名義,聯合在濟南教堂現址上興建「中正紀念禮拜堂暨經國活動中心」,其中還特別向國民黨中央黨部馬樹禮秘書長及社工會請求協調各主管機關撥地,欲取得地上權。 根據他們的說法,此一計畫有三方面的意義:一、記念並效法蔣介石總統之虔誠信仰;二、增進世界各國教會與我國之聯繫及合作;三、團結全國教會協會政府復國建國之大業。 1989年,黨國基督徒已成功向日本日米基金會申請經費協助籌建,總經費計10億台幣,並已成功募得5億。「中正紀念禮拜堂暨經國活動中心」的建築圖,主要是委託中國興業建築師事務所設計,興建內容包括中正紀念教堂、經國活動中心、國父及蔣公圖書館、傳教士靈修院、基督教招待所、各種會議場展廳、各教派聯合辦公室及青年體育運動場,基地面積約820坪,15層,每層600坪。 對許多黨國基督徒而言,他們對濟南教堂有諸多特殊的情感與記憶,加上緊鄰總統府和中正紀念堂,選濟南教堂打造一個國家教會,更可作為一種新的象徵來取代舊的象徵。 濟南教堂原是1915年日治時代設立,名為日本基督教台灣教團台北幸町教會,光復後才改名作濟南街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1952年正式在地方法院登記由北部長老教會承接,負責的即是時任北部大會議長的陳溪圳。另外一間原為日本基督教台灣教團台北聖公會(又名大正町教會),光復後改名為中山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移交人為大橋麟太郎,接管者為黃六點,時間是1946年3月26日,同樣地,這間教堂之後也歸屬為北部大會的產權。 濟南教堂歷經日治時代到國民黨政府遷台,一直存在產權之爭,正是這個不確定性,黨國基督徒精心規劃並企圖藉力使力在這座古老教堂上打造一座以擁蔣、崇蔣為要的「國家教會」。蘇南洲做了極為精采的評述: 這個計畫很明顯就是要興建基督教部門國家機器,當然其背後目的相當複雜,而且並未正式知會濟南教堂,但由於當初使用權是陳溪圳具名的,現在又由陳溪圳具名申請,似乎是使用者都同意的(長老教會與國語禮拜),但在興建組織及未來管理組織上又未列長老會或濟南教會,顯然有以政治力量奪取該教產及基地之意涵,且陳溪圳早已自長老會退休多年,既非長老會議長,亦非濟南教會牧師,且該案又未在長老會總議會提出過或得到授權,陳溪圳實在毫無長老會或濟南教會之代表性,而「至中央社工會文」中竟說「濟南街長老教會亦表示贊成」,頗有魚目混珠之嫌。 從這些名單看來,同樣一批護教反共的黨國基督徒,仍盡最大努力表示對黨國和領袖的效忠與崇拜。「熱心」的黨國基督徒如此充當國家機器的工具,真可謂「奉上帝之名」盡一切所能。結果,卻被當時擔任總統的李登輝否決了,將這座古老的歷史性教堂列為古蹟,黨國基督徒的「中正紀念禮拜堂」大計就此告吹,同時象徵台灣基督教「護教反共時期」的結束。這是黨國基督徒最大的遺憾,但對台灣教會而言卻是不幸中的大幸,躲過了建立「黨國基督教地上證明物」的可怕後果。 從1965年的百年大會,到1989年黨國基督徒「中正紀念禮拜堂」計畫終結,台灣基督教走過了護教反共時期,分裂的型態就此定調。長老教會被分化出去,獨自走一條反抗的路,與黨國統治沒完沒了;台灣基要派發芽成長,與黨國關係密切並從中得利,成為台灣教會的另一種型態。台灣的長老教會和基要派在此政治氛圍下滋長起來,這即是台灣教會的政治系譜。 (待續) (作者為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 文章與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29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