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信仰與生活
點閱次數:16059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長老教會為何這樣做禮拜?
作者 / 蔡維民

【問題】有一次主日,我邀請朋友來長老教會敬拜,禮拜結束後問起對方的感覺,朋友好奇的問:「長老教會禮拜的程序很拘謹,還切割成許多部分,如:靜候上帝的話、恭受上帝的話……等等,每個段落又各自有繁複的項目,到底這些步驟各有什麼意義?」

我才赫然發現,有許多禮拜程序如啟應、齊唸信仰告白等,都只是照著程序走,為什麼要這麼做卻都不懂,請問牧師,這樣的禮拜程序設計,背後的原因為何?

● 所謂敬拜
當今時代的敬拜模式,面對著一個最大的危機,就是以會眾的喜好作為判別禮拜好壞的依據。因此,禮拜的程序逐漸成為一種「娛樂」,一種為要符合大眾口味的「節目」。到底什麼是「敬拜」呢?所謂的「敬拜」,是要求信徒以最虔敬、最謙卑之心,藉著某些特定的動作與程序,來「回應」神的愛,也在這個「神聖的地方與時間」與神相遇,領受從神來的恩典與力量。

既然敬拜是人對神的回應,那麼不同的年齡、不同的信仰經歷,對於神恩典的認知與回應就必然有所不同,而不同的回應方式,則會引發彼此的緊張。近年來,在台灣教會禮拜儀式的發展上,的確看到了「敬拜讚美」與「傳統禮拜」之間的緊張性,這不僅是不同教會或教派有不同意見,常常是同一教會中也存在有2種聲音,甚至許多教會不得不舉行2場禮拜:一是青少年的「敬拜讚美」禮拜,一是傳統禮拜。

敬拜讚美最值得肯定的原因,是因為它讓所有參與禮拜者都真正成為禮拜的一部分。信徒們不再只是坐在台下聽,冷眼旁觀牧師與長執的表演;他們得以親身參與,在實踐的過程之中認知到自己也成為構成整體禮拜的元素之一。

但是,今日台灣的敬拜讚美──特別是長老教會內的敬拜讚美,有個基本現象,就是當我們教會青少年在學習別人的敬拜讚美時,往往沒有深入了解對方的文化背景與特質,只停留在一些外表的模仿與「招數」的學習。乍看之下2者有類似之處,但就是感覺得出有地方不對勁;好像當下可以帶動氣氛與情感,卻無法觸動靈性。

這種情況不是「敬拜讚美」與「傳統禮拜」2者的先天體質不合,而是實際各教會帶領者有意無意地忽視了長老教會的「理性傳統」,而這個傳統,卻是長老教會禮拜程序意義的根源。

● 禮拜儀式之意義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在自我定位上是相當注重理性、並以理性傳統而自豪。一般教會的禮拜可分為「靜心等候」、「聖經的誦讀與詮釋」與「信仰的回應」3大部分。按照長老宗的神學傳統,一個完整的禮拜程序必須以「上帝的話」為核心,但是「上帝的話」是同時展現在「講壇」與「聖禮」之中,所以分別以「靜候上帝的話」、「恭受上帝的話」、「應答上帝的話」3部分為名稱。以下簡單說明各項程序的意義:

一、靜候上帝的話
1. 奏樂與頌讚:用音樂提醒信徒,要安靜、預備心去迎見上帝。
2. 宣召:邀請人來禮拜,用經文來激勵會眾用應有的精神或態度來敬拜上帝。
3. 信仰告白:在告白中再次思考我們信的是什麼,我們的角色與責任是什麼。
4. 啟應:上帝與人的對話,彼此互相用唱或讀,共同回應上帝的「聲音」。
5. 聖詩:一般而言,信仰告白後的聖詩應當是「堅信與讚美」的意義。
6.禱告:此處禱告應是認罪與悔改。

二、恭受上帝的話
1. 讀經:讀經就是讀出上帝的啟示,在整個禮拜中是最核心的點,不過不一定是司會一人唸,亦可由會眾齊唸或交讀。
2.讚美:就是聖歌隊的獻詩。而獻詩的目的,是帶領會眾從所獻的詩歌,引到思想神的事,歌曲內容應配合講道主題。
3. 講道:依著教會與會眾的實際需要,順著聖靈的感動,藉著對聖經的研究,來傳達神的旨意。

三、回應上帝的話
1. 詩歌:在此是「回應詩歌」,目的是使會眾立志跟著剛才的教導實行,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神的話語。
2. 奉獻:奉獻的真義,是教導門徒怎麼把自己獻給神,每個人所擁有的,都從神而來,金錢奉獻只是感恩的部分內容。
3.報告:一般是向會眾「說明」教會的事工,但既然是放在「回應」中,就應以「服事」與「使命」為主,不應有「聯誼休閒」的內容。而且禮拜中的報告時間應該越短越好,以免影響會眾禮拜的注意力,甚至打消會眾在主日信息的收穫。
4. 代禱:代禱有「為別人請願」、「中介」的意味。我們為人代禱是為了對他的「愛」,我們能代禱是因為我們已領受上帝的恩典,應將它「分享」出去。
5.頌榮(或尾遍詩):「頌榮」在禮拜中是指「願榮耀歸於父、子、聖靈三位一體的上帝,從今直到永遠」之意,1964年版的《聖詩》499、507~511首屬此類聖詩,其他都不是頌榮(512~513是「祝福」),可稱為「尾遍詩」。
6.祝禱(結束禱告):望文生義,就是祝福禱告之意。祝禱是為了要受差遣,因此需要得祝福;不過若祝禱者尚未受按立為牧師,則不要舉手祝禱,為免混淆,可稱為「結束禱告」,但內容意義相同。

真正的敬拜,是人按聖經所啟示與上帝作正面的回應,並以上帝為敬拜的開始,也以祂為敬拜的中心。所以我們應當明白禮拜過程中各項行事方式的意義,希望藉著禮拜使個人真實地經歷上帝的同在。

●禮拜儀式之省思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是一個極重傳統與體制的教會。當然這其中有許多需要改革的地方,但是「改革」不是「替換」,而是不同的事物彼此對話後產生新的共識。長老教會的禮拜要改革,必須由「禮儀」來加以改革。現今台灣教會的禮拜儀式中甚缺乏帶領者與參與者的互動,以致於信徒來教會都只是「坐」禮拜而已;信徒來教會參加禮拜,若只純粹是「聽道理」,那就好像只是打「營養針」而缺乏運動一般。在整個禮拜中,能讓信徒真正有所感受的,是直接參與到禮儀之中,藉以體會從禮儀本身帶來的「神聖氣氛」以及「合一」的感受。因為透過所有會眾參與禮儀的進行,所有的人得以在互動中體驗到「合一」。而禮儀的多元化卻一直都是長老教會最欠缺的部分,這一部分便可成為敬拜讚美著力之處。

如何將敬拜讚美融入成為禮拜的一部分,絕不只是技術性的問題,我們可以如此思考:我們可以探討敬拜讚美之中的「禮拜」本質,然後與現存的禮拜儀式對話,看是否能找出一個不違背教會傳統,卻又充滿活力與多樣性,同時所有會眾都能有參與感的禮拜原則。也許真能找出一個活化我們禮拜過程、又能提升會眾靈性,更重要的是大多數人都能接受的禮拜模式。

今日教會的困境往往在於失去異象。不僅傳福音如此,禮拜也一樣。禮拜落入形式,禮拜者無法真正獲得更新的感動,是因為禮拜不再具有「提升生命、彼此建造」的異象,而只成為維持傳統、鞏固體制的一個工具。「沒有異象,民就放肆」!教會的使命與發展往往都與「異象」有關,我甚至認為所謂的「異象」,便是「實況、使命與理想的結合體」。教會的發展該如何進行?我們希望會友有怎樣的信仰成熟度?我們期待教會成為怎樣的地方?這些期待、這些異象也都應該反映在禮拜之中。事實上,禮拜本身就是一種「預表」──預表終末上帝國的景象。一起建造異象才能真正有效凝聚教會中的各個族群!

(本文作者為真理大學教授、牧師)

文章及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056期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