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信仰與生活
點閱次數:917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淺談非暴力溝通4-3
滋潤生命的溫柔對話
作者 / 盧功勳

學習善意溝通(或稱非暴力溝通)前後也有幾年,深覺是一種很好的溝通工具,鼓勵傾聽,培育尊重與愛,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心意相通與互助。換句話說,它既可用來理解自己(愛自己),也可用來理解別人或滿足對方需要(愛鄰舍)。雖然它的結構已經很簡單,然而在實行上仍需經過很多的嘗試與錯誤,才能逐步改變。以下分享我在家中應用善意溝通的個人經驗。

我們家有個兩歲小女孩,對吃什麼、不吃什麼,什麼時候吃、什麼時候不吃,誰可以抱她、誰不能抱,穿什麼衣服鞋子出門等事,她都自有主張。情感豐富又敏感的她,常以哭鬧表達情緒,這時我們得先同理她,找出她的感受,了解她的需要,同時也是給小孩情緒教育。

幼兒的情緒很多,但有時也可能是她試圖達成目的的一種策略,例如假哭。為人父母者需要有夠大的心理容量,才能幫助小孩梳理情緒,順利度過這段時期。在試圖討好小孩、尊重小孩或嚴厲壓制小孩的各種極端教養方式中,善意溝通不啻走出另外一條路,也是我們最好的選擇。

用這種方式陪伴小孩,仍不時會有挫折感,特別是當自己心理容量不夠大時,就容易走極端,只想盡快平息心中不適。

操練善意溝通可增強個人心理容量與覺察力,特別是每晚睡前依據善意溝通四大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來記錄並省察當天發生的事,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事情底下的真相,以善意來同理自己、善待自己、愛自己。當自己被愛之後,也比較有力量去面對外在挑戰,包含教養問題、夫妻關係、職場競合、教會服事等。

夫妻之間如果能常分享生活中觀察到的事,表達自己的感受,有時不用談及需要和請求,就能產生有力的連結,拉近兩人的距離。教會如果也能教導善意溝通,可以有助教會兄姊更明白如何實踐愛人如己和彼此相愛的道理。

將善意溝通與靈修祈禱結合起來,對個人的靈性也會大有幫助。在禱告中,求聖靈帶我們省察:今天發生的事中,主在哪裡?祂如何看這件事?祂如何看我和其他人?祂要透過這件事對我發出什麼邀請?我能如何回應?這樣的結合,會讓禱告不再只是一長串的要求,而是在主溫柔的同在中獲得醫治與滋養。

文章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647期

圖片來源:Serene 攝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