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信仰與生活
點閱次數:629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淺談非暴力溝通4-4
你真的了解我的意思嗎?
作者 / 李雅萍

我自覺溝通能力實在不足,就在我為此向上帝祈求後不久,就收到天主教聖道明傳道中心的非暴力溝通課程訊息,從此開啟了我的操練之路,而從中受益最多的就是我和兒子的親子關係。

哲學系畢業的我自認邏輯能力強,對事對物都能給予很好的分析與建議,但兒子就是不買單。我們在家時常互撂狠話。「好啊!如果你不這麼做,我就沒收你的手機。」「收走就收走,有什麼了不起!」這樣的對話時常上演。

兒子初考上高中,跟同學去逛了補習班後,回家就說他也想要補習。我希望他先等上學後再決定,他卻認為我是心疼錢、覺得他亂花錢才不讓他去。我自覺已把利弊得失分析清楚,但對話仍以火爆收場。後來,我決定改變我的說理習慣,於是對兒子說:「當我聽到你還沒開始上課就要去補習,感到有點擔心,因為怕你買完這個課程,學校正式上課後又覺得不符需求,會感到後悔,而這課程取消後又不能全額退費。我希望把錢花在你的需要上,讓你獲得更大的助益……」當我開始表達自己的「感受」時,兒子的耳朵彷彿也打開了,這是我們初次有品質的對話。

我對自己講話習慣帶著批判口吻毫無所知,還自覺是在幫助人。有次我哭著跟兒子說:「我實在很難過,從你的話語中我感受到,你覺得我在說完你之後,會回到房間慶祝自己贏了。其實不是這樣,我是心疼你,希望能幫助你,那才是我的初衷。」又一次,兒子聽進了我的話。

「聽了你的話,我彷彿受了審判,滿懷委屈,卻無從分辨,在離開前,我得明白,那真是你的意思嗎?在我為自己辯駁之前,在我帶著痛苦或恐懼回應前,在我用言語前,請告訴我,你是否真有此意?」(Ruth Bebermeyer)

這首詩出現在《非暴力溝通》一書的首頁,它深深地打動我。在職場中,我也常因聽到別人審判的話而受委屈。沒想到,我讓孩子也如此受傷,雖然那並非我的本意,但他又豈能了解。我想起耶穌在十字架上的呼求:「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可以請妳幫我收拾晚餐的桌子嗎?」這句話是請求還是命令,關鍵不在「請」字,而在提出請求時,我是否容許被拒絕。我常發出帶著命令的「假請求」而不自知,現在請孩子做事時,我會先自省是否有被拒絕的空間。這會增加請求的成功率嗎?不大會。但這讓我變得比較真。

有次女兒跟我說:「妳每次不讓我滑手機就叫我去看書,其實沒意義,因為那些書我都看過了。」於是我說:「很抱歉!其實我是擔心妳的眼睛,並非真要妳去看那些書,而是希望妳去做做其他事。」女兒說她覺得這樣的溝通方式滿好。我們從中找到滿足彼此需要的策略,雙方都不須委屈或退讓。

話雖如此,時不時我還是會掉入以往的暴力溝通方式,但慶幸的是,我知道自己已經開始走在「非暴力」溝通的道路上了。

文章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647期

圖片來源:Serene 攝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