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信仰與生活
點閱次數:963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帕運之愛
作者 / 公報社論

2020東京帕拉林匹克運動會(帕運)甫於9月初結束,台灣也有許多選手出賽。可惜的是,除了桌球獲得一銅在國內引起些微波瀾之外,整場賽事並不受到注目。其實,每個帕運選手都有不同的生命故事,這些發光發熱的生命,多數有過悲劇的命運,在周遭嘆氣的環境中,這些人克服失敗的詛咒,超越身體的限制,展現出力與美的精神與鬥志。在這個層面上,帕運的競技意義,恐怕還更勝於奧運。

帕運原文為Paralympic,原本是將「paraplegic」(半身不遂)和「Olympic」兩個字結合,但目前的帕運除了不限坐輪椅的選手以外,更有意識的將焦點從「缺陷」轉移至「所有人都能參與運動」的精神,將Paralympic一字轉化為「Para」(在……旁邊)與「Olympic」的結合。至此,強調與奧運對等、平行的帕運,其意義不僅是追求「更快、更高、更強」,更進一步傳達了即便身體條件與人不同,仍舊能夠將自己發揮到極限。

回到信仰的眼光,上主賦予每個人不同的天賦,同時也讓我們認清自己並不完美,有著各種限制。有些是看得見的身體障礙,有些則是看不見的情緒、個性與人際關係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缺點與挑戰。因此,帕運的精神可說是藉由每位在生命中奮戰的鬥士,鼓舞我們克服各種有形、無形之障礙,並從中顯出上主的作為(約翰福音9章3節)。

將時間拉回130年前充滿各種瘴癘之氣的台灣,宣教師甘為霖看見盲人的需要,在台南開設台灣第一間盲人學校,這是台灣的身心障礙教育的第一步。當時台灣的盲人約有1萬5000人,多數是乞丐,盲人學校透過教導盲生馬太福音、《教理問答》、點字初學書、算術、手藝等,不僅啟迪盲人心靈,幫助他們認識上主,也為這些人帶來生活能力,進一步發揮自己的才能,維護了身心障礙者的人性尊嚴。

每個人都不完全,我們都有各自的「障礙」,認識到這點,面對身心障礙者的眼光就會不一樣。不是「正常人」幫助「殘障者」,而是「同行」的關係,彼此拉拔、提攜,一起走在成聖的道路上。藉由這四年一度的帕運,願我們能夠體會甘為霖所說的:「在台灣宣教最有效的不是告訴人們『因信稱義』的道理,而是基督徒愛心的行動。」彼此以愛心相助,成就上帝國的臨在。

文章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629期

圖片來源:Serene 攝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