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信仰與生活
點閱次數:798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淺談非暴力溝通4-2
生活中操練善意溝通
作者 / 胡瑞芝

2006年我在美國念博士班時第一次接觸到非暴力溝通,當時覺得它的概念很好:觀察不評價、同理自我感受、認出自我需要、用請求與他人連結。直到2011年我在台灣參與善意溝通工作坊,有了更多這方面練習時,才發現一個好的概念要在生活中實踐原來是這麼不容易。同時,在帶領善意溝通課程當中,許多學員覺得很受益,課後也積極開讀書會、小組演練,直到實際運用時卻發現困難重重,這才明白,善意溝通不但是知識的學習,更是生活體驗的更新與操練。

█操練的起點

知識要變成習慣是需要一段時間,也可從中看到真實的自己。要從原先的框架突破,事實上會產生很多不安,因為會看到自己的軟弱、微小,甚至被否定的部分,猶如要離開自己的舒適圈。這個舒適圈並非全然舒適,所以才讓我們與他人產生許多摩擦,但久而久之,舒適圈形成一座高牆,我們小心翼翼保護著自己害怕被破壞的部分,卻不知不覺失去了與他人和自己的連結。

跳脫舒適圈是個冒險的決定,難免會有不安,但當中更存在個體對自由與轉變的渴望,就讓自己在這種心境中上路吧!雖然不知會遇到什麼,但更有意識地體驗自己的感受,是一個重要的開端。在這趟旅程中,我們可以提醒自己:

1. 更貼近每日的感受

感受是無害的,但是造成感受的事件,讓我們害怕接受這樣的感覺。我發現,與其發生張力事件時才認出自己的情緒,不如在日常生活中就注意自己各種情緒。我們可在每天晚上回顧當日發生的事,問問自己有什麼感覺。不給予事件評價,只是學習陪伴自己真實的感覺。當感覺被看見、被陪伴時,我們才能親近自己,遇到棘手的事件時也才容易分辨及照顧當下情緒。

2. 讓感受成為祈禱素材

當情緒被陪伴時,我們能與主耶穌開啟這個部分的對話。與主分享我們所感受的,無論好壞,都誠實帶到祂面前。每天晚上,我會跟主分享特別喜樂、難過或不舒服的事,這讓我感覺到被陪伴、不孤單。通常孤單是怕被傷害而難以開放自己,實際上是渴望有連結卻不知如何開始。因此,我們可將真實的情緒向主訴說。

有一次,我只是在祈禱中說出自己的憤怒,沒想到在主的陪伴下,我意識到自己心裡其實是渴望給予和分享。因此,原來那種被否定的誤解得以被釋放,內心重新感到自由,我才得以開放自己跟對方繼續討論與互動。

3. 每日雖有高低,我們都是往前行

在練習善意溝通時,當學習者陷入舊有習慣和模式時,容易感到挫折,進而陷入低潮。或者過度期待自己的努力有所回報,一旦對方或環境不如自己期待或改變時,便開始感到失望。如此一來,很可能就無法繼續操練下去了。

我個人在操練時發現,當我越能接受環境真實的一面時,越容易面對困境。善意溝通真正的「善意」,就是從對自己的接納開始,而非從對方的改變來獲得確認。所以我們需要更真實活在回應生活現況中,而非利用善意溝通來建立一個虛幻的期待。無論我們生活中與他人的溝通讓我們感到多不適,我們理解並善待自己的感受,然後以不斷「願意」的心態面對,這都是一種前行的進步,可幫助我們接納自己真實的情緒,同時也了解自己的需求。這種持續以「善意」面對自己與他人,其實正是善意溝通最重要的態度。

生活中的善意溝通,其實就是先以善意面對自己不健康的評價,並真實尊重自己的感受與需求,縱使我們仍不時會落入暴力溝通的窠臼中。加拉太書6章9節說:「我們行善,不要覺得厭煩;如果不鬆懈,到了適當的時候,就有收成。」(新譯本)願我們繼續學習與操練,倚靠主恩典,天天更新自己,以良善和恩慈待人待己。

文章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647期

圖片來源:Serene 攝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