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教會人物誌
點閱次數:1026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加爾文和日內瓦的難民潮
作者 / 鄭仰恩
加爾文回到日內瓦服務後,開始有大批宗教難民湧入該城,成為一個社會問題。難民潮始於一五四二年,到了一五四九年,因為人數眾多市政府不得不使用「居民登錄簿」(Livre des Habitants)來加以管理。到一五六○年為止,正式登錄的名單共有4,776人。這份名單僅登錄負擔家計的戶長,其中多數是單身漢,但若包括後來前來依親的家屬,有學者估計難民潮的總數至少有七千人左右。

難民絕大多數來自講法語的地區,以法國中南部居多,荷蘭的法語省分也不少,在將近五千人的名單中,只有350人來自非法語區,其中義大利難民佔200位,還有部分英裔難民。在職業和社會階級方面,有填寫資料的近半數難民中將近七成是工匠,一成是商人,一成具人文專業,剩下的是少數的貴族和農民。基本上,這相當符合改革宗傳統吸引城市新興階級的特質。整體而言,地緣因素和語族認同是這些宗教難民來到日內瓦的主因,但也有相當大成分是被日漸嶄露頭角的法語系神學大師加爾文所吸引,特別是受他神學著作的啟發和感召。

相較於這些難民,日內瓦城原本的人口有多少呢?比較可靠的數字是一五三七年的人口調查:10,300人。換句話說,原本不到一萬一千人的本地居民必須接納(或忍受)超過人口半數的難民潮,這中間的族群摩擦與張力在所難免。加上自中世紀末期起,因為安全的理由,市政府不允許在城外有新的建築,所以難民們都必須被安置在圍牆之內。很快的,這些新移民被當時握有執政大權的培林派所排斥,他們也讓負責社會救濟的「慈善救濟院」和主其事的執事們忙得不可開交。

對日內瓦市政府和牧師團來說,難民潮也實際考驗他們的信仰實踐。可幸的是,儘管遭到自稱「日內瓦之子」的培林派所排斥和打壓,族群緊張也一再高升,加上日內瓦自身的經濟窘境,然而,對宗教難民的安置與關顧卻持續進行且逐漸制度化。一五四五年,就在市政府宣稱無法安置新一批的難民且必須驅離他們時,一位荷裔法語系難民率先捐了大筆款項來支助新難民,這可能就是「法國基金」(Bourse francaise)的緣起。一五五五年培林派失勢後,新移民的安置工作更上軌道,難民數不但達到最高峰,他們所擁有的大筆資金和專業技能更為日內瓦帶來前所未有的繁榮。難民們也逐漸參與教會及公共事務,不但成為公民,甚至擔任長執及公職。一五六二年起,因政治情勢改變,不少難民在加爾文和伯撒的斡旋下返回法國,難民潮才逐漸消退。

其實,在一五五九年獲得日內瓦公民身分前,加爾文也是一位法國難民。很奇妙的,這位難民牧師的教導卻為難民潮開啟一個見證信仰的避難所。

(本文作者為台灣神學院教授)

文章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2998期
圖片來源:http:// www.albatrus.org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