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教會人物誌
點閱次數:7253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台灣山地宣教之父井上伊之助
作者 / 郭燕霖、王昭文

【編按】父親遭到原住民殺害,井上伊之助震驚之餘竟千里迢迢從日本來台灣,以醫療傳道來復仇?日治時期,太魯閣族思窪撒爾社林氏二兄弟,因信主遭受日本警察與族人迫害,他們愛仇敵的風範,播下福音種子,讓許多族人歸順基督……。 適逢井上伊之助來台宣教100年,本次專題呈現日治時期在台灣上演的基督山恩仇記,兩個不同族群的人如何因為信仰,將彼此間的仇恨轉化成為上帝的恩典。

一段課本沒教的歷史

文◎郭燕霖(苗栗山腳國小老師)

魏德聖導演拍攝的電影《賽德克.巴萊》,內容描述1930年的霧社事件。霧社事件後倖存的賽德克原住民,被台灣總督府遷到川中島,也就是現在的仁愛鄉清流部落。電影在莫那.魯道自殺後劃下休止符,但歷史的腳步並未停歇……。

50多年後,霧社事件主角花崗二郎遺孀高彩雲來到埔里鎮上鄧相揚所開的醫檢所,鄧相揚問起高彩雲霧社事件後的故事。「我從霧社前往川中島後的一個禮拜,產下男嬰阿威.拉奇斯(高光華),卻因失血過多而瀕臨死亡的威脅。那時有一位日本醫生救我,不過他已經死了,你可以幫我找到他的墳墓嗎,我想親自跟他道謝。」

「那位醫生是誰呢?」

「井上伊之助。」

就這樣,鄧相揚答應請託找出井上伊之助的墓,後來他總算在1999年找到井上伊之助的墓,位在埼玉縣入間墓園。墓碑上銘刻著「愛」字,下方用日文刻著泰雅族語:「神織給」,意即「上帝在編織」,鄧相揚見之動容不已,打電話給井上伊之助公子井上祐二先生,說明受高彩雲之託尋墓之事,井上祐二感動之餘,邀請鄧相揚到他家作客,民間的台日文化交流在這段尋墓過程中充分彰顯人性的光輝,化解了不少歷史的仇恨。

◆以愛勝恨的基督心

井上伊之助會到台灣來行醫療傳道,有一段很曲折的故事。1906年,井上伊之助的父親井上彌之助被花蓮太魯閣族人殺死,當時的井上伊之助正在日本參加退修會,聽到父親的噩耗悲憤不已,燃起報仇之心,但上帝的話卻在他耳畔響起:「兩隻麻雀固然用一銅錢就買得到,但是你們的天父若不許可,一隻也不會掉在地上。」於是井上伊之助決定以愛來贏過仇恨,要來台灣進行原住民醫療服務。1945年日本戰敗,在台的日本人要歸國,井上伊之助向台灣行政長官公署陳情,表明要留在台灣的意願,並取漢名為高天命。但1947年發生228大屠殺,井上伊之助接到歸國命令,被迫離開台灣。當他被迫離開台灣的消息一傳出,原住民部落一片悲悽之聲。初來到台灣,是因為父親被台灣原住民所殺;返回日本,從台灣帶回來的禮物是3個孩子的骨灰,四子井上祐二曾經一度不認同父親以愛勝恨的基督心:「我恨透父親,恨他只照顧遠在霧社的異鄉人,卻從未關心過自己親生的家人……。」

◆藏不住的曖曖之光

台灣現行國小教科書,大抵說到日本統治台灣這段歷史時,往往以「殖民統治」的角度來敘述,這樣的講法固然沒錯,但是偏重側寫日本人黑暗面的史實時,也往往忽略人性光輝的一面,而這一面被遮掩住的史實是殖民教育者不願讓台灣學子願意知道的,這樣的「仇日教育」深植在台灣人腦海裡,有利於中華民國殖民台灣。

所以,中華民國政府在歌頌霧社事件抗日的同時,井上伊之助援救賽德克族人的史實就較不為人知,不過井上先生高風亮節的人格,卻深深影響了一位留日的台灣女醫師──黃聰美。

1987年11月,日本的台獨刊物《台灣青年》突然收到100萬日圓的捐款,裡面附上兩行字寫著:「井上魯鈍突然死亡,為了尊重故人的願望──台灣獨立,今天寄上香奠的一部分。井上魯鈍之夫啟上。」這位名叫井上魯鈍的女子原來是黃聰美,「井上」就是記念同為醫生的井上伊之助,而「魯鈍」是取材自托爾斯泰「呆子伊凡」,表示自己很愚蠢、遲鈍,只能默默捐款給台獨聯盟,希望能實現台灣建國的理想。黃聰美死後,1993年,一群熱心的台灣人在美國成立了「聰美姊紀念基金會」,並發行《台文通訊》,推動台語文事工。

◆當來讓上帝編織

從鄧相揚尋找井上伊之助的墓,乃至於到《台文通訊》刊物的發行,無非是在追求台灣歷史的真相,但這樣動人的歷史故事,莘莘學子無法在課本上讀到,只能讀到中華民國政府所認可的御用看板人物故事,這不是很可惜嗎?課本沒教的歷史,不意味學生不能學習,只是要付出更多代價去學習;同樣的,井上伊之助能夠以愛勝恨的佳美事蹟,也不是從課本上學來的,而是閱讀上帝的話語,透過聖靈動工,尋求上帝的旨意來做,這才是真理,也才是為上帝做見證。上帝在編織,就算肉體死了,井上伊之助仍希望透過墓碑繼續向世人做見證……。

「神用我們作肥料,要讓福音的種子,在台灣山地部落裡結實長大。」井上伊之助如是說。誠願更多的基督徒讓上帝來編織,感動更多鄧相揚和黃聰美們來做上帝國的事工,積極傳福音,榮耀主名。 

來台宣教眼淚的結晶──《上帝在編織》

文◎王昭文(新使者雜誌總編輯)

1906年8月15日,身為神學生正在參加退修會的井上伊之助,接到一個晴天霹靂的消息:他在台灣任職的父親,已被原住民殺害。震驚難過的伊之助,在師友禱告的幫助下,決心「愛仇敵」,每天都為台灣的原住民禱告。後來,他聽到上帝的呼召,決定到台灣,住在原住民當中,把福音帶給他們。

1911年,受過簡單醫療訓練的井上伊之助,獲得在今天新竹縣尖石鄉嘉樂村醫務所工作的機會,從此展開服務台灣原住民的生涯,直到1947年被迫離開台灣為止。原先希望能在原住民當中宣揚福音,但日本政府禁止向原住民傳教,因此他只能一邊行醫、一邊繼續不斷禱告。

1926年,他首度將自己的日記整理成《生蕃記》一書,記錄當時台灣原住民的生活情況,也寫下自己對原住民的關懷,以及在逆境中的信仰體會。這本書和1951年出版的《番社之曙》,後來又合併為《台灣山地醫療傳道記》(1960,東京,新教出版社)。在此要介紹的《上帝在編織》,便是《台灣山地醫療傳道記》的中譯本,由石井玲子翻譯,1997年由人光出版社出版。

就台灣史的研究來說,本書是珍貴的史料,讓我們得以認識日治時期泰雅族社會樣貌,也看到日本政府政策如何支配、管理、改變了原住民社會,以及從日本人觀點看到的文化差異。身為日本人、任職於官方機構的井上伊之助,並未以高高在上的姿態來對待原住民,而是努力去理解、認同。他看到近代化影響下的原住民,物質生活改善了、精神生活卻因為失去原先的價值觀而走向墮落,而感到相當焦慮。他對原住民的習俗不輕率批判,即使是被稱為最大惡習的獵首(也是他心目中最想革除的),他還充滿理解地說:「互相殘殺是人類的共通性,獵首應該是以武力來戰勝外敵,為了種族保存的必要而採取的行動吧。」他也觀察到「獵首可說是他們的大審院(註),所有的事都要藉它來解決。」他寫書的動機,有一部分就是為被侮辱與誤解的原住民發聲。

就信仰的角度來看,本書是難得的靈修好書。作者在《生蕃記》的序文中說:「這是20年來我眼淚的結晶、祈禱的香精」,流淚祈禱、保持信心,貫穿了整本書。他在台灣的歲月,幾乎沒有辦法參加基督徒的聚會,也曾出現靈性枯竭的危機。他們全家一次又一次遭受各種危難、疾病、死亡的威脅,也一次又一次顯出信德。他的信仰導師是偉大的基督教思想家內村鑑三,這群人透過研究聖經的雜誌互相連絡、學習,在各領域努力搶救靈魂,為了跟隨耶穌願意付出代價,勇敢揹十字架。這樣的信仰精神,透過幾位內村鑑三的跟隨者,曾經深深影響台灣的基督徒。閱讀本書,多少能受此精神浸潤,體會「務要傳道,無論得時不得時。」 

註:設立於日本明治時期初期。直至最高裁判所設立為止,大審院一直是日本近代的最高法院。

井上伊之助小檔案(資料整理自《上帝在編織》)
‧生卒年:1882年~1966年 日本高知縣
‧漢族名:高天命
‧年表略記:
 1903年 在東京受洗
 1905年 就讀聖經學院,畢業後傳道
 1906年 父親井上彌之助在台遭原住民殺害
 1910年 開始醫學實習與研究
 1911年 來台至新竹州加拉排原住民部落傳教
 1917年 因病返回日本
 1922年 再度來台到山地巡迴傳道
 1930年 通過總督府開業醫師資格考試
 1945年 日本統治結束留任樂山療養院
 1947年 受命返回日本
 1966年 去世,墓碑上刻有「愛」字,下方寫著
     (泰雅語Tminun  Utux),意指「上帝在編織」
‧著作:《生蕃記》(1926,日本警醒社),《上帝在編織》(《台灣山地醫療傳記》中譯本,1997,人光)

文章及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111期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