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鄉土關懷
點閱次數:1315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消逝中的野溪
作者 / 陳郁屏

自然文學作家瑞秋‧卡森在《寂靜的春天》一書中,以沉痛的末世預言以及精闢的論據,描寫人類輕率濫用化學藥劑對抗農作害蟲,將導致化學藥劑汙染大地、造成整個生態系的雪球效應,大規模消失的不是昆蟲,而是食物鏈頂層的鳥類與其他動物,最終則是造成環境浩劫以及人類糧食體系的崩解。卡森女士提醒世人:水是生命之源,土壤是各類動物生息立足的空間,而大地的綠衣則是供養萬物的基礎,這些自然資源彼此相依相扣,既無可取代、亦無法單獨存在。這個觀念啟動整個世代的自然保育思潮,也體現在生態神學的信仰觀中,人不再自視為世界的支配者,而是謙卑的上帝管家,致力於追求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台灣的地質環境先天脆弱,山高水急加上降雨量分布不均,然而長久以來卻欠缺完善的土地利用與水土保持規劃,造成旱季雨季皆成災的現況。

越見頻繁的強降雨型颱風一再沖毀堤壩、氾濫成災,然而決策者並未因此檢討治水工程的根本問題、採取更審慎的水資源整體管理,反而投入更多預算增建水庫與更多整治工程。或許正因為台灣社會太年輕、改變太多太頻繁,我們總是以偏狹的經濟觀點衡量自然資源的價值,輕率的以發展建設之名,無情的破壞殘存的自然。

近兩年來,以生態顧問的角色參與溪流保育工作,感觸最深的是政府的無心與工程界的無知。面對每次颱風大雨後新出現的坍方與土石流,解決方案永遠是編列更多預算進行各種名目的整治工程,沿著溪岸烙下厚重的漿石,工程師總會自豪的宣稱,工程治理的可以穩定野溪環境,不只保護人民安全、更對生態有益。

事實上,一個絕對穩定的人為結構等同宣判野溪之死,當陡直的護岸取代自然溪畔、固床工程摧毀自然溪床,巨石打成碎片、樹木被活埋在水泥間,溪流不只被硬生生與陸地隔絕,更失去了自我調節能力與生態功能,再也不復野溪與萬物合吟的美麗樂章。

溪流的特性是自由而多變的,是各種環境與生物因子相互作用所呈現出的動態平衡,亙古以來隨著季節與氣候消長的水流,在山林間雕鑿出亂石、深潭、瀑布與淺灘,使各種生命得以各從其類。水的循環不只推動各種生命的養分交換、調節陸域環境的濕度與地下水位平衡,更輸送泥砂到下游形成肥沃的新土,而溪畔的水草、灌叢與樹林則靜靜訴說著水陸之間相互影響、自然過渡的美麗故事。

找機會帶孩子去尋訪野溪吧!找一條尚未受到人為干擾的溪流,彎低身子,試著以溪流以及生物的角度去觀察,你會感受到那源源湧流的,是上帝滿溢的祝福與應許!盼望我們擔負起照管野溪的責任,使得生命之水在大地上長流。

(作者為觀察家生態顧問公司研究員)

文章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234期

圖片來源:Serene 攝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