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鄉土關懷
點閱次數:1829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吃飽是天國的確據(上)
作者 / 廖靜蕙

【編按】全球約有1/3的食物浪費掉,同時卻有近8.7億人長期營養不足。耶穌教導我們祈禱:「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顯示飲食的重要,也提醒我們反省檢討對飲食的態度與責任。10月16日是世界糧食日,讓我們省思糧食問題,感謝上帝賜下日用飲食,也為飢餓的人群盡一分心力!

■對抗營養失衡 從農業做起

每年10月16日為聯合國訂定的「國際糧食日」,2013年聯合國將主題訂為「人們的健康依賴健康的食品體系」,聚焦於「發展可持續糧食系統,保障糧食安全和營養」。當今全球有近8.7億人長期營養不足,而全球營養不良的社會和經濟成本令人無法承受。

◆營養失衡造成昂貴經濟成本

無法永續發展的模式正在使自然環境退化,未來糧食供應必需的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正受到威脅。

據《糧食及農業狀況》估計,20億人患有一種或多種微量元素缺乏症,14億人超重,其中5億人肥胖。全球5歲以下兒童中有26%發育遲緩,31%患有維生素A缺乏症。在社會方面,婦幼營養不良導致千百萬人的生活質量和壽命不斷下降,而肥胖引起的健康問題如心臟病和糖尿病等,則影響更多的人。

營養失衡導致生產力損失和醫療保健的巨大支出,使得全球經濟成本高得令人無法承受,每年約3.5萬億美元,或人均500美元。這相當於歐洲最大經濟體德國全年的國內生產總值。

◆改善糧食系統

為了對抗營養失衡,健康飲食和良好營養必須從糧食和農業做起。從種植、培育、加工、運輸和銷售糧食的方式,關係到我們吃什麼,而且改善糧食系統可以使食物更加經濟實惠、多樣化並富有營養。

建議採取的具體行動包括:利用適當的農業政策投資和研究來提高生產率、減少糧食損失和浪費、飲食教育等方式。

■糧食自給 注重在地飲食

依據農委會資料,2012年台灣依熱量計算的糧食自給率為32.7%,比2011年的33.9%減少了1.2%。對比總統馬英九2011年於「全國糧食安全會議」宣示,2020年糧食自給率將回復到1993年的40%,又倒退了一步。

◆台灣糧食自給率低迷不振

當我們質疑,未來8年是否真能達到40%的自給率時,有必要先檢視一下自己的飲食習慣。

雖然台灣稻米自給率有106.9%,但全穀類自給率卻只有27.1%,因為受飲食西化與攝食便利性影響,台灣人對米飯的需求減少,對小麥的需求卻逐年增加。這些年雖然已有耕作團隊致力於小麥復耕,不過小麥自給率至今仍然掛零,全部仰賴國外進口。

另一方面,台灣直接食用大豆及相關豆製品遠高過歐美,卻向美國、巴西、阿根廷等國家生產進口基因改造大豆。

其實這些國家的豆製品大多用於餵養經濟動物、生產奶肉類,並非直接食用,所以他們食用基改作物的風險小於直接使用的台灣人民。至今台灣每年有8000多公頃毛豆外銷,卻無力生產食用大豆,呈現極度荒謬的畫面。

◆活化休耕地替代進口雜糧

台灣一方面仰賴進口糧食,一方面休耕地卻高達數十萬公頃。台灣加入WTO實施休耕制度27年來,每年約20萬公頃土地閒置不生產,每年還撥100億左右補貼,既沒有創造就業機會, 也沒有生產糧食,還增加財政負擔,十分矛盾。

為了提高糧食自給率,農委會農糧署提出「活化休耕農地計畫」,以兩個期作連續休耕之5萬公頃農地為優先活化對象。未來休耕補助一年只提供一期作,另一期作若種植符合獎勵作物如黃豆、小麥、玉米等替代進口雜糧,可領取補助金。但是種出來的作物,卻只鼓勵飼料公司收購,相關的產業鏈仍未見建樹。

不過即使所有休耕農地種滿雜糧,也補不滿每年進口1000萬公噸雜糧的缺口,只有靠調整飲食習慣,包括鼓勵在地飲食、多吃米食及減少肉食。農糧署更具體訂出目標,希望國人的飲食能從現在2700大卡,減到2500大卡。

◆有機農業有助糧食安全

台灣不但得面對糧食自給率不足,還必須承認能源自給率0.6%的現實,一旦國際石油價格節節攀升,進口糧食價格也應聲而漲,氣候因素則決定漲價的幅度。

架構糧食安全網,除了制定目標,農法的改變更重要。台灣推動有機農業約有20年時間,直到2010年,有機耕地面積只佔所有農地的0.5~0.7%,學者即指出,若不透過政策轉型,將鼓勵慣行農法的心力轉而投向有機農業,改變是無法發生的。

慣性農法高度仰賴化學肥料以及農藥,有學者形容為「加護病房式的農業」,一旦石油耗竭,便種不出糧食,現在再不推動有機農業,等到買不起糧食,恐怕來不及。

主禱文教導我們祈求:「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對窮國而言,吃飽就是天國的確據了。帶著農民以友善環境的方式復耕雜糧的「喜願共合國」創辦人施明煌表示,國際糧價每升高1%,對有錢的國家而言,只是多付一些錢買糧食,對於窮國來說,卻是有更多人處於飢餓,甚至餓死。台灣應以宏觀的角度看待糧食安全問題,善盡糧食生產的責任。(待續)

文章與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216期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