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鄉土關懷
點閱次數:1880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誰該添加鮮保利?
作者 / 時事座談小組

近期《壹週刊》又以聳動的「標題殺人法」,未審先判了位於高雄市大寮區的甫洲米食工廠製作白飯的過程。文中處處以相當情緒化、刻板印象、先入為主的扭曲字眼描述,一再引導閱讀者往「在白飯中添加防腐藥水鮮保利的黑心工廠」方向走。例如宣稱用「化學藥劑煮飯」、沒有米飯香,而是「刺鼻難聞的藥水酸味」;刻意選用「藍色工業塑料桶」來醜化工廠作業的形象;藉由離職員工之口說出藥劑比例「只有經理才知道」,此種神祕兮兮的口吻,持續深化閱讀者 對團膳工廠的黑心印象。

在現代崇尚「眼見即真」的淺薄、瞬息、即時、消費性社會中,許多人毫不遲疑的接受了這樣一則為了點閱率而胡亂灑狗血的報導,不分青紅皂白的逞一時口舌之快,虛張聲勢般的痛批著、怒罵著,彷彿看完報導,在鍵盤上打幾個字,在電視機前咒罵或怨嘆幾句,就可以伸張自以為的正 義。明天過後,這則報導──如同其它千千萬萬則前仆後繼的灑狗血報導──就沉入網路的地窖之中,成為虛擬世界的某一角磚而已。這樣的新聞在現實生活中的保鮮度並不能維持太久,因為網路世界的人們對早就對鮮食成癮、難以自拔。

一則新聞既然無法被長期保存,當然記者也就不會用鉅細靡遺的方式來耗時探究、剝除、戳破、質疑、檢討,這則揮舞著「爆料」大旗的報導,除了煽動情緒外,對於閱讀者對事件背後所揭櫫或牽連的困境,毫無認識上的助益。

閱聽人該繼續思考的是:一家工廠為何製作白飯的過程需要添加抑制仙人掌桿菌的鮮保利?一間工廠為何要負責八、九萬名學童的營養午餐米食?國小內的廚房出了什麼問題?為何營養午餐必須外包給離學校有一段距離的民間團膳公司?營養午餐的外包鏈究竟出了什麼問題?校園食安有無法令可管控?政府單位的橫向連結整合是否也失靈?

此次白飯添加鮮保利的事件,不過是顯現出人民對食安意識貧瘠的冰山一角,也顯示出政府的輕視態度。當人們一面譴責甫洲米食工廠的不是,卻繼續灌著含糖飲料;主日學用含有高糖、高鈉、高脂肪的零食來賄賂孩童;我們持續用著便宜但來路不明的油與食物。許多人每時每刻嚥下讓身體加速腐壞的食品。具有食安意識的人,除非擁有足夠經濟後盾,否則難以負擔消費起價格高昂「對土地友善」、「健康」的食物。誠如英國名廚奧利佛(Jamie Oliver)在推動了十年改善英國貧困兒童飲食計畫宣告失敗後,告白吃得好是「上流與中產階級」才有能力關心得起的事。若政府無心介入,好好「吃飯」,將成為「富豪名媛」才能消費起的奢事。教會應該有意識的教育會眾,推動人對於土地、食材與人類共生的尊重。否則,五餅二魚的神蹟,只能是神話。

或許新聞報導更該添加鮮保利,讓健忘的人們能長久的看見。我們也該添加鮮保利,來抑制身心過早腐化。

文章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319期

圖片來源:徐建國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