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鄉土關懷
點閱次數:487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咱用音樂向土地演奏(下)
願主無放摔Gōan Chú Bô Pàng-sat:蔡培火在戰爭時期的基督音樂
作者 / 林佩蓉
1935年,震災義捐音樂會團員,前排左起蔡淑慧、高慈美、林秋錦、蔡培火、陳信貞、林澄沐、高約拿。

1934年是台灣文化人展現大團結的一年,一群年輕人羽翼豐厚,多數從日本留學有成後回故鄉,帶著炙熱的心、熱情的眼,看著家鄉的一切,想為鄉親做點事。他們的畫筆、音符、聲音、肢體,在全島的公會堂和藝文場地展演。當時仕紳們則放下私人的野心謀略,投入文化工作。彼時雖因政治局勢關係,難以用「運動」方式面向殖民者,但文化藝術永遠是困境的出路,那是上帝給予人類描繪世界最美好的禮物。

接續上期特別企畫,本期主要以參與「震災義捐音樂會」成員蔡培火為例。從1930年代中期到1940年代戰爭期,蔡培火以基督信仰寫歌,不只鼓勵自己也勸勉台灣人。在當時的局勢裡,或許和時代格格不入,卻也讓人從這些詩歌見證蔡培火的單純信仰,以及對公義、和平、自由的熱望。

蔡培火(1889~1983年),號峰山,雲林北港人。自小習漢文學,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師範部畢業,先後於阿公店公學校及台南市第二公學校任教,1914年加入台灣同化會,翌年同化會被解散,他也遭免職。後得林獻堂、台南吳家(蔡培火夫人吳紅毛家族)、高家(高俊明牧師家族)等資助留學日本,結交具台灣意識之同好、活躍於文化活動場域,參與結社之外亦辦報刊,並受洗成為基督徒,尤其是在戰後積極從事基督教會事務。

🎼用詩吟詠主權能,以樂音撫慰民心

蔡培火在1920年受洗成為基督徒,1929年創作了〈願主無放摔〉這首詩歌,歌詞中有一段寫到:

萬物攏受汝創造
萬事攏歸汝統制
願主無放摔
台灣也是屬汝的
主無放摔阮
只願台灣做聖城

在蔡培火的女婿賴淳彥教授收錄的版本中,這首歌註記著「誠懇信望」,帶著4/4拍的節奏,鏗鏘有力。在蔡培火的信仰觀念中,音樂帶有吟詠上帝創造與權威的力量,他強調上帝是宇宙的主宰,是「獨一至尊」的,這些在其作品中從不隱晦。1929年,蔡培火寫作這首歌的年代,其實已是台灣文化協會左右分裂的時刻。這時候,蔡培火已經移居台南多年,他與這裡當時信奉無教會主義者的韓良誠醫師,以及視為擁有風骨亮節的矢內原忠雄教授互動密切,基督信仰在這些人的社會參與中,顯現光芒。

1935年4月21日,台灣中部地區發生大地震,最嚴重地區在屯子腳、內埔、清水、苗栗、銅鑼一帶,死傷人數破萬。蔡培火不僅在台灣新民報社發動募款,另計畫舉辦全島型的義捐音樂會,企盼透過音樂安撫民心。當時,蔡培火自創〈震災慰問歌〉,甚至請在日本的長女淑慧停學回台參加音樂巡演。這次音樂會巡演,有總督府後援,並邀集台灣島內各方面樂師、名人共襄盛舉,從7月初正式開始,至8月13日於霧峰結束。

這幾場音樂會,是1930年代知識分子透過音樂回應上帝對這土地的憐憫。他們相信,對於自然所致的災害,受苦的人們束手無策,然而總有可安慰人又給人希望的靈運行在屬主耶穌的肢體身上。

🎼雖受極權壓迫,仍以基督為盼望

1941年蔡培火發表〈基督者の友に檄す〉(致我基督徒的朋友),也依然秉持上帝獨尊的立場與論點,在彼時高漲的天皇觀、極權的軍事政權下,如今看來確有其膽識過人之處。從文中,也可看到蔡培火長期與台灣總督府檢閱者交手,無論是申請白話字研習會,或是舉辦美台團電影放送會,其機智及靈巧的手腕,當可為自己撐出創作發表的空間。在〈基督者の友に檄す〉一文中,他提出服從上帝的主權,必能獲得看顧,無論是殖民者還是被殖民者,無論是有權勢的還是弱小邊緣的,都得服從在上帝的統理下,台灣與日本的關係亦是如此,在這樣的氛圍中,被欺壓的人終能獲得力量與光明。

上述文章對照〈願主無放摔〉中的「用汝的光來照阮」作為祈求,確信「主無放摔阮,只願台灣做聖城」,是蔡培火在日記中一再自我揭示的基督信仰與實踐。熟悉蔡培火的社會運動者便能聯想,在皇民化時期,台灣總督府以「獨尊天皇」,要求台灣人必須放棄所有的宗教信仰及祭祀祖先,但蔡培火持守對上帝的盼望,為台灣人民祈福著,以基督作為受迫害的台灣的盼望依據。

另一首〈基督青年會歌〉原是用羅馬字寫成,後由賴淳彥教授翻譯為漢文,節錄其中一段:

西方救星出現
東旁博士發見
人若目金看會出
隱當死得赦免死滅
耶穌正是救世主
地上天國伊建設
水若清魚就顯
欲念死信心堅
基督青年好朋友
福音宣傳得向前

蔡培火始終投入在基督宗教相關的機構團體,從醫療到教育,從戰前到戰後,活動範圍與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頗為密切,從他在台南參加主日禮拜以及告別式的地點,都在太平境長老教會,可見一斑。

在蔡培火的日記中的紀錄,該首歌是1930年12月4日為了饋贈「台南青年會」的禮物,他特作了一首具有基督教青年會(YMCA)會徽精神的歌曲。賴淳彥教授曾為蔡培火就其會徽的看法作了說明,然只強調基督青年品格的基礎養成,在這首歌詞中蔡培火有明顯強調基督教神學的論述。(註)

註:在此必須說明的是,YMCA的會徽與蔡培火全集中的正三角形是不同的,賴淳彥教授根據蔡培火的日記,將該會徽描述為正三角形。YMCA的會徽其實是由雙圈倒三角形組成,不同的分會所呈現的圖案大多如此,即所謂的「三角徽」。蔡培火的日記中,正三角形的三個端點「S.M.B」(Spirit、Mind、Body),在賴教授的詮釋字義上雖無誤,但這三字並非位在端點而是在三邊,其詮釋或許受蔡氏日記的影響。此外,賴教授對基督教義的理解上仍有一些誤差,特別是三位一體的神觀及其與人性的關係。關於YMCA的源起,可參閱「台南市基督教青年會」網站。

該歌曲的三段中,每一段分別提到耶穌、聖靈、上帝,上述引文便是說明耶穌的降生是為世間帶來盼望,足見其為呈現三位一體神學觀,會徽三角型中的「S.M.B」便是具有三位一體與人性的融會。蔡培火向基督青年傳達信仰的根基以及實踐的行動,從歌詞中可看出其用心。身陷在被殖民的身分與處境,蔡培火透過創作宗教性的音樂,自勉也勉人,再苦的生活也要有積極的生活態度,再窮困的境遇也不能放棄人性中正直的品格。不過,這樣的個性及其所勸勉他人的心思和作為,總是給周圍的人一些壓力。一位殖民地的政治文化人,姑且不論其在抗日的效果,他在狹縫中緊守著不被權威勢力馴服的防線,以詩以歌來表明心意,在在展現台灣人性格中的韌性。

🎼音樂語言現身說法,帶來翻轉

每一種音樂有它自己的「語言」,所以音樂不只是音樂。透過音調、節奏,音樂聲一出現,就開始自己現身說法──從創作的地點、文化背景、語音,到創作的年代、風格以及表現的喜怒哀樂等。在受壓抑的殖民史上,台灣歌謠長期呈現「悲曲苦詞」,敘說的是悠悠的悲情與苦痛。針對這些悲調文化,蔡培火終其一生都想翻轉,當台灣必須承認是「帝國的台灣」,他也非得宣稱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不可。筆者透過初階的樂理知識及對教會聖歌的了解,認為蔡培火在詞曲上都展現了與悲苦迥異的風格,在節奏、曲調與歌詞上皆有著強、弱、快、慢的層次搭配,一層一層地疊放,也明顯地呈現積極、樂觀、奮鬥的氛圍。

筆者曾於自己的碩士論文〈抵抗的年代‧交戰的思維──蔡培火的文化活動及其思想研究(以日治時期為主)〉中,以一章討論其文學中歌詞的創作及其理念。因筆者並非音樂專業,故只能就文學中的風雅頌為其分析。相信研究音樂歌謠者若加入韻律與節奏的考究,想必更能細緻分析蔡培火歌曲中的獨到之處,也能為台灣歌謠史增加有分量的研究。

1937年,蔡培火舉家遷移到日本東京,開設料理店作為謀生之途。相較在台灣的生活,面對世局的變化與無奈,蔡培火以歌曲〈野人曲〉聊表其心中的鬱悶:

強暴假仁義
擅武斷
肆用物力起爭戰
鏖殺良善霸利權
文明究何益
助紂縱狂歡
世益亂世益亂

自喻為「野人」,1943年5月,第二次世界大戰如火如荼展開時,以反戰為中心思想而支持東亞共榮圈的蔡培火,一方面批評以文明自居的美歐以軍事武力破壞和平,一方面批評中國境內的兵荒馬亂,官吏貪汙民不聊生。這些評斷,放在當時的時空脈絡,有其荒謬及無可奈何之處,在歷史的洪流中,亦成為傷感與無可奈何的終局。

※再現台灣鄉土音樂會資訊※

▶時間:11月8日晚上7:30~9:30(開放索票時間請留意台灣文學館官網資訊)
▶地點:台灣文學館1F演講廳(台南市中西區湯德章大道1號)
▶演出人員:龍潭愛樂管弦樂團、鋼琴家陳冠宇、聲樂家陳慧如、陳國麟、朱育陞、小提琴家王逸超等。
▶導聆:吳叡人教授
▶節目:以「1934鄉土訪問演奏會」中表演的曲目為主,分上半場和下半場進行。

文章與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790期

圖片提供:國立台灣文學館典藏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