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TKC輔導營花東場,為花東地區的輔導們量身訂作許多符合東部需求的課程,包括:「輔導的角色與任務」、「輔導的實戰技巧」、「聖詩在團契中使用」、「青少年兩性教育輔導」及「輔導的信仰及心靈關顧」等。 
花蓮大專學生中心主任林熙皓牧師 輔導的實戰技巧 同理心的訓練 在花蓮大專擔任輔導已邁入第7年的林熙皓牧師,搜集許多教材資料,親身傳授「輔導的實戰技巧」。他認為,輔導的主要的工作就是牧養。林熙皓牧師說,很多教會談青少年事工,都從人數思考。有些教會甚至會倚賴神學生擔任輔導,指望神學生來「復興」團契。但他認為,「人數不是唯一的指標」,今日的輔導,要做年輕人的榜樣,耐心的陪伴、傾聽、引導他們思考,並幫助他們發現呼召,運用恩賜,實現上帝的旨意。 林熙皓牧師向輔導們推薦一些好用的書單。他說,輔導要釐清團契的現狀,可以透過一些評量表,辨視團契目前的狀況和特質,設計出符合團契需要的聚會。譬如,若團契大多數的人對神學已有深入的了解,也有穩定的服事,但團契卻缺乏福音朋友,就要鼓勵契友向外傳福音。 
輔導要能聽懂學生的抱怨和困難。(林佳靜攝) 針對輔導的實戰技巧,林牧師設計了一場同理心的訓練,邀請同工示範如何聽懂學生的抱怨和困難。林熙皓牧師也透過案例討論,分享輔導們目前推動事工的困難。「每次跟長老、牧師表達團契需要資源,或是希望舉辦福音性活動,但經常被長老反對或說推託沒經費。但是卻又要求青年要參加教會的活動及服事。」小組討論的結果,有輔導們建議,可以先找有意願的人一起做。或是先透過禱告尋求異象,擬定詳細的計畫後,再慢慢與長執建立共識,這也是重要的學習經驗。 另外,輔導們也討論到,花東區可以邀請的講員很少,需要建立講員資料庫。教會應重視對於團契輔導的牧養與關心。有輔導建議,花東區可以成立輔導團契,彼此扶持,可以有更多資源的整合與聯結,甚至激盪出更多有創意的火花。針對輔導和家長之間緊張的關係,林牧師則建議,教會可以設計親子日活動,讓家長一起參與孩子生命成長的過程。 
布農中會中平教會黃建一牧師說:「既然要陪,就要陪到底,一直到永永遠遠。」(林佳靜攝) 青少年兩性教育輔導 在布農中會中平教會牧會的黃建一牧師,處理部落的性侵事件,已有多年的豐富經驗。20幾年前他剛當傳道人時,就發現有部落的三姊妹遭性侵,後來在教會裡也發現有長老的2個女兒被親戚性侵。「沒想到原住民在部落受性侵的比例還蠻高的。」黃建一牧師說,原住民常常用殺豬來解決問題。他心中的正義感油然而生,想要報警處理。當時他還是個傳道人,有人勸他,不要給自己惹麻煩,讓加害者寫切結書和悔過書就算了,卻沒有人敢真正面對問題。 剛開始,他也覺得自己的經驗不足,於是聽別人的建議,想要大事化小。但沒想到小會通過議決後三個月,又發生了性侵案。「我一直在問如果是耶穌,祂會怎麼做。」禱告的結果,他認為「惡者應該要受制裁,付出代價。」於是他通報花蓮善牧中心協助處理。結果他受到部落很大的壓力,有人在他的二部機車的油箱裡放農藥,教會奉獻也明顯變少,當時的一個傳道人的謝禮一個月只有6000元,對於他的基本生活造成很大的壓力。 20年來,黃建一牧師仍持續關懷受性侵的三姊妹們。如今三姊妹中的老大,已經從專科畢業,從事幼稚園長、教會小組長的工作,前年還嫁給她帶領信主的弟兄。黃建一牧師欣慰的說,「感謝上帝,讓我領受尊榮,擔任父親的角色,牽新娘入禮堂。」 自從開始接觸部落性侵案件後,黃建一牧師開始積極連結、投入花蓮基督教門諾會善牧中心及縣政府社會處在台東的關懷事工。黃建一牧師累積多年經驗,建構牧養關懷陪伴的機制,如:成立課後陪讀班、音樂才藝班;電腦班、暑假兩性平權、親職教育營會、推廣網室有機蔬菜,讓父母人才回流,在教會成立善牧中心東區防治中心等。 陪伴教會的青少年,黃建一牧師發現很多青少年受到父母親離婚、家暴或性侵影響,而自暴自棄,變成中輟生,甚至有青少年因此陷入毒品的網羅,造成許多青少年問題。 為幫助中輟生,黃牧師特別在教會增建「逃城」,讓有家歸不得的孩子住在三樓,提供他們三餐,就近陪伴他們。為了讓他們有生活目標,牧師鼓勵青少年組樂團、敬拜團,一年兩次舉辦福音出擊的短宣隊,計畫創作詩歌專輯,成立青少年關懷基金等。原住民喜歡打球,中平教會就成立排球隊,幫助青少年學習關懷互助的精神。 教會也提供青少年打工機會,讓高風險的青少年學習掃廁所、打電腦、做PPT,做1919食物銀行志工、老人關懷志工。還有加入幫派的青少年,讀聖經打工,規定他們每天早上讀20章,讓上帝的話來塑造他們的品格。其他還有雙翼、總會的門徒訓練、體驗教育、得勝者事工、生命教育,及與展望會家護中心合作辦理兩性教育關懷營…等。中平教會目前正在推動讀經祭壇,牧師鼓勵信徒早上帶著孩子讀5章聖經,下午放學再讀5章。「我覺得最好的心靈輔導不是人,而是聖經,神會滿足的各種需要」。 黃建一牧師說,輔導要作聆聽者、代禱者、好榜樣、嚮導、陪伴者和教練。可以利用電話、探訪、聚餐或茶會、喝咖啡運動與青少年建立關係,連教會男女生交往也要跟牧師報告進度。黃建一牧師說,「既然要陪,就要陪到底,一直到永永遠遠。」取得年輕人的信任,是需要花時間的。 
總會大專中心幹事王榮義牧師認為,牧者和輔導的心靈也需要受照顧。(林佳靜攝) 輔導的信仰與心靈關顧 總會大專中心幹事、也是資深輔導王榮義牧師說,「一個不斷助人卻疏於照顧自己的人,會產生疲憊、健康問題、心理壓力、負面情緒、孤單…等種種後遺症。許多熱心服事的人,服事幾年後,會突然消失不見,再也不願意承接任何服事。「他沒警覺到自己的精力漸漸枯乾,沒人懂他,他也需要愛。」王榮義牧師說,「我們的愛如果不是從神來,連結在錯誤的根源上,總有一天會完全枯竭」。 王榮義牧師說,「助人者最大的問題是有專業,但卻不懂得照顧自己。」輔導在照顧別人之前,如果沒有受過別人照顧的經驗,他也很難聽懂受助者內心真正的需要。因為他看不到自己內心的缺憾,甚至將自己的生命經驗投射在受照顧者身上。一旦受照顧者的問題又復發,他就會開始自責,覺得灰心,只好遠離人群。 「教會裡也有許多牧師得憂鬱症。」王牧師說,一直在服事的人並不一定是健康的人,乃是要看他懂不懂得照顧自己。有人以為讀經禱告能夠塑造堅強的靈命,但「靈修也不等於讀經禱告」,讀經是幫助我們更認識神,操練與神與自己對話,聽懂自己內心的聲音。 王牧師建議,助人者要檢視自己生命是否連結在錯誤的地方、要勇於看見自我形象的真面目,是否因為外在的評價、期待和困境,而對自己立下內在誓言,強迫自己要堅強起來、在助人的過程中要釐清自己內在的失落、衝突與性格的瑕疵、與自己的破碎和好、在愛中不斷經驗內在的醫治,也要勇於發問與求助。 更多活動照片可參考「尚青」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PCTYouth?fref=phot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