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鮮知啟示
點閱次數:1427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無知、偏見,寬容!
作者 / 邱淑貞

上週東門學苑的「基督教和世界」課程,盧牧師介紹了一部發人深省的影片:「為巴比祈禱」,這部影片嚴厲的批判了世人對於同性戀者的偏見與惡意的污名化,映後亦引起學員熱烈回應與討論。故事背景發生於八○年代,主角巴比自幼生長於一個虔誠基督教信仰的家庭,在發現自己與眾不同之後,他懷著罪惡感並開始意識到周遭人對於同性戀的嘲諷謾罵無異於指向自己,尤其當母親得知他是同性戀之後,虔誠的她深信藉著禱告上帝必然會醫治巴比的「病」。但事實是有著虔誠信仰的母親隨口而出的聖經經文卻漸漸成為橫亙母子之間的巨大鴻溝,亦一步一步的把巴比推離母親身邊,當巴比離開母親越遠就離悲劇越近。而母親不願接受兒子是同性戀的拒絕態度,成為巴比因不堪信仰罪咎感與社會不見容同性戀者的雙重壓力,竟奮身躍橋而下迎向死亡的最後一根稻草。影片中巴比欲結束生命之前,腦中閃過所有的生命歡樂與哀愁片段,我們也在母親說出:「我不要一個同性戀的兒子」時,看見整個事件早已注定將以悲劇收場:兒子失去了母親的接納,而母親也永遠失去她的愛兒。

這部影片令我想起還在大學服事時,有一回和其他基督教大學的校牧參加台港基督教大學研討會,休息時間和一些校牧、教授聊天時,話題不知怎的轉到同志議題,其中某校教授以十分不屑的口吻談起一位自殺身亡的女牧者,這位教授不但不願意關注自殺者因遭遇何種生命困境才走到這步田地,最不可思議的是他竟然斷言她的自殺是天譴、神罰,因為她不但認同同性戀甚至還親自牧養過同志教會。在同性戀已成普遍人權的今天,曾經以為同志議題在台灣應該不再是很受爭議的議題,今日的同性戀者已不需要再背負為命運抗爭的重擔,畢竟媒體營造出來的氛圍對同志而言是友善的,直到我親耳聽到這位教授如此充滿仇恨的偏激言論;而周遭也有一群打著「神愛世人」標語的基督徒、牧者連連點頭稱是的附和著該教授言論,這才知道從八○年代至今已經過三十年光景,人們仍慣於對於不同於自身者有所打壓與歧視,強度或許有所減弱但卻從來沒有停止過。我在想;自台灣民主運動發軔以來,長期主宰人們思維的主流價值觀 (例如「漢人沙文主義」、「男人沙文主義」甚至「異性戀沙文主義」… )受到挑戰,雖說在某些程度上這些議題已被關注甚至堂堂邁入學術殿堂廣被研究,但是很奇怪的是;有關同性議題至今仍是不得寬容。例如日前就聽聞有某個自稱超教派的基督教團體聲稱台灣最近接連發生幾次嚴重的颱風災害,是因為上帝不喜悅十月三十日在凱達格蘭大道舉行的同志大遊行,這是上帝對同志發出的警告!…如此仇恨性而反智的發言有甚麼建設性的益處嗎?徒然令人聞之懼顫退卻而已,如此還會有甚麼對話或和解的空間嗎?

房龍(Hendrik Willem Van Loon1882-1944)在他的名著《寬容》說過一個故事:
在一個名為「無知」的美麗山谷住著一群過著幸福日子的人們。有一天早上無知山谷打破了以往的寧靜,因為全村的人都知道「他」回來了。擁圍在他身邊的鄰居們搖著頭,他們知道膽敢離開山谷的人,等待他的將會是屈辱與失敗。在村子一角,守舊耆老們惡狠狠吐著嚴詞峻語,因為他竟膽敢違犯從古遺留下來、神聖不可褻瀆的神律法,而離開從小生長的美麗山谷,所以當他傷癒之後必須接受審判,果然不久,眾人將他抬到市集裡。由於飢渴,他的身體還很虛弱,耆老要他坐下,但他拒絕了。他們命令他閉嘴,但他偏要說話。一番的激辯後他說:「那邊的山上有牧場,牧草同樣肥沃,我已經找到一條通往美好家園的大道…,跟我來吧!我帶你們奔向那裡,上帝的笑容不只在這裡,也在其它的地方。」

他停住了,人群裡卻發出一聲恐怖的吼叫:「褻瀆!這是對神聖的褻瀆。」耆老喊著:「給他的罪行應有的懲罰吧!他喪失理智了,竟敢質疑神聖的律法,他死有餘辜!」於是,人們拿起了沉重的石塊、人們殺死了這個離經叛道的人、人們把他的屍體扔到山巖下,藉此警告膽敢懷疑祖先智慧的人…。直到很久之後,發生了大旱災,無知山谷哀鴻遍野,冬天降臨在空曠而人煙稀少的村莊裡,半數以上的村民已經因為飢餓而離開人世,其他的人則把希望放在山的那一邊。雖然如此,耆老們仍然堅持神聖法律不可侵犯。最後不堪屢屢失望的人們終於不再逆來順受,他們鼓起勇氣反抗耆老們所教導的神聖律法。就這樣,陌生世界的面紗終於揭開,人們也終於發現「他」所說的肥沃牧場了…。在這個故事中,房龍的結論是「這樣的事發生在過去,也發生在現在」…。很不幸的,房龍的結論直到廿一世紀的現在仍然適用。

從歷史的洪流讓我們看見在很多事情,無知與偏見往往以道貌岸然的藉口扼殺不合己意的異見,宗教法庭上不也是因此屢屢憑添冤魂無數。「為巴比祈禱」是一部令人揪心的電影,而令我動容的不僅在於同志議題,更在於我們該如何面對並尊重與自己不同的生命?他的外表或許看起來與我們並無太大不同,箇中的差異或許只在於我們所使用的語言、我們所關注的議題…。當我們因無知或偏見而委以宗教、政治等等堂皇理由犧牲其他異於我們的族群時,其實我們也是在自以為「這樣才是正常」的結構中扮演迫害者的角色了!耶穌說:「來吧,所有勞苦、背負重擔的人都到我這裏來!我要使你們得安息。」(馬太福音十一28),今日的我們也有如此寬容的胸襟嗎?

(作者為台北東門教會牧師)

文章來源:台北東門教會
圖片來源:Serene 攝


資料提供單位:台北東門教會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