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首頁 > 電子報 > 新眼光讀經 > 每日新眼光
 
新眼光讀經

每日新眼光
每週新眼光
英文每週新眼光
少年新眼光
新眼光讀經簡介
新眼光讀經計劃
如何使用每日新眼光
如何使用每週新眼光
如何推動新眼光讀經運動
共同經課表及教會節期簡介
研讀聖經參考書籍
為新眼光奉獻代禱
APP下載
 
轉載聲明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新眼光首頁線上聖經閱讀訂報退報友善列印
20240102 日 發刊時間:每日發刊 單位: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從水裡被救

參考經文:出埃及記1章22~2章10節

這孩子長大後,母親把他帶到公主面前,公主正式收養他作自己的兒子。她說:「我從水裡把這孩子拉上來,就叫他摩西吧!」(出埃及記2章10節)

埃及的新王之所以要控制日益繁盛的以色列人,是因埃及在歷史上曾有多個朝代受外族高壓統治。出於恐懼,掌權者企圖以嚴苛的手段來控制以色列這個異族──從逼迫做苦工開始,接著是種族滅絕與同化。埃及王只准希伯來女嬰活著,目的就是要滅絕與同化,而這也直接挑戰了創造生命的上帝。在埃及嚴厲施行恐怖屠殺的律法下,摩西誕生了,他的母親約基別不忍孩子被殺,把他藏在家裡──這是出於勇氣,更是出於信心。希伯來書11章23節直言:「由於信心,摩西出生後,他的父母看見嬰兒俊美,把他隱藏了三個月;他們不怕王的命令。」三個月後,實在隱藏不了,母親就拿蒲草編了一個籃子,塗上防水的瀝青和柏油,把孩子放在籃子裡,然後把籃子藏在河邊蘆葦叢裡(出埃及記2章3節)。「籃子」與挪亞的「方舟」原文相同,方舟無帆無槳,只能任水漂流,風浪一捲就能掀翻,蒲草籃也一樣,人在當中唯有靠上帝才能存活。

此時,埃及王的女兒來到河邊,發現籃子,就吩咐宮女拿到她面前。第6節原文直譯是:「她打開,看見他,就是那孩子。看哪,孩子在哭,她就可憐他,她說:『這是希伯來人的一個孩子。』」小男嬰的哭泣令人動容,公主明白這是父王殘酷命令的結果。其餘哭泣的孩子她救不了,但眼前的男嬰她還能設法。於是,她救了男嬰,取名「摩西」(Mosheh),意思是「從水裡拉出來」。與當時埃及王的名字相似,這是出於尊貴之家的表徵。猶太歷史學家約瑟夫(Flavius Josephus)與猶太哲學家斐羅(Philo of Alexandria)認為,摩西之名來自科普特文的水(mo)與救(ushe),合起來便是「從水救出」。摩西之名顯露其出身,更彰顯其使命,當他預備好,這位被救者將成為上帝之手,要把以色列人救出為奴的深淵!

台灣電影《流麻溝十五號》中的女政治犯嚴水霞,不斷向獄友強調:「犧牲會帶來力量」,並在槍決前拍的相片中露出微笑。電影片尾展示了白色恐怖時期一系列的受難者遺照,那些人臨死前竟都對著鏡頭微笑。就像《流麻溝十五號》所陳述的故事,儘管台灣在歷史上遭受極權政權的恐怖統治,被囚禁、死亡逼迫,但仍有人以微笑從容面對,只因他們相信,再大的威脅都無法抹去他們心中的理念和盼望。正如蒲草籃中的摩西,雖然無所依靠,但上主讓他得以從大水中被救上來。


默想:

我會為了什麼事而全心倚靠上帝?

祈禱:

主上帝,當我陷入困境時,總是會感到驚慌。求祢幫助我,無論何時何地都與我同在,因為祢是拯救的主、與人同在的主,讓我經歷被拯救的幸福與平安。奉主的名求,阿們。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