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首頁 > 電子報 > 新眼光讀經 > 每日新眼光
 
新眼光讀經

每日新眼光
每週新眼光
英文每週新眼光
少年新眼光
新眼光讀經簡介
新眼光讀經計劃
如何使用每日新眼光
如何使用每週新眼光
如何推動新眼光讀經運動
共同經課表及教會節期簡介
研讀聖經參考書籍
為新眼光奉獻代禱
APP下載
 
轉載聲明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新眼光首頁線上聖經閱讀訂報退報友善列印
20250513 日 發刊時間:每日發刊 單位: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上帝不變的愛

參考經文:詩篇85篇1~13節

上主啊,向我們顯示祢不變的愛;求祢拯救我們。(詩篇85篇7節)

詩篇85篇以土地、家園揭開序幕。土地,是上帝不變的慈愛之具體呈現。亞伯拉罕回應上帝的呼召,憑信心前往未知之地,進而承接上帝所賜的土地,那時他明白了土地是上帝的賜福。希伯來人原是居無定所、寄人籬下的民族,因為上帝的介入、賜福與拯救,成為擁有土地的國族。因此,對以色列人來說,土地承載著他們與上帝之間的歷史,是記念、立約的地方;土地也是扎根之處,是他們委身、產生身分認同的地方。可以說,上帝使用土地來建立與祂子民的關係。

當以色列人出埃及後,曠野之路成為邁向迦南應許地的必經路程,那是毫無資源之地,在在挑戰人民的信心。在「沒有土地」的曠野時期,以色列人經歷了上帝豐盛的供應。當他們來到迦南生活,雖擁有了土地,卻失去對上帝的信靠,他們因悖逆被擄,失去土地,經歷亡國。神學家布魯格曼(Walter Brueggemann)在《土地神學:從聖經信仰看土地的賞賜、應許和挑戰》一書指出:「聖經主要關切的,就是流離失所、渴盼土地的議題。土地從來就不是單純的指物理性的一塊地,而是必然永遠載負著由歷史經驗所衍生的社會意涵。土地與其所承載的象徵意義無法分割,人必須在歷史時空找到安頓的位置。」我們不可能在逃避、疏離、沒有委身、空泛的自由底下,尋得真正的人性。以色列人嚮往和記憶的土地,是有上帝同在的地方,這地方是委身之處,也是身分認同之所在。

今天,詩人呼求上帝以不變的愛來拯救他們,直到祂的榮耀充滿整個國土。可見,土地不只是單純的空間場域或歷史的舞臺,更是聆聽上帝話語的地方,是錯位的心靈不再流離而能享有安慰、更新力量,並活出上帝所要求的生命品質之處。

以色列民不斷從前往土地、失去土地,失去土地、再前往土地,由生邁向死、又由死邁向生間擺盪;在得著與失落之間,走向不同的結局。在失去、得著的過程,也是上帝調整土地上人民生命品質的時候,讓人真實體會「沒有土地的真正性質乃是通往嶄新土地的路徑」。求主更新我們的意念,學習用上帝的眼光來認識我們所生長的土地,與上帝一同看顧祂所賜下的地方,讓我們所居住的土地,真正成為有故事的地方,一個有上帝同在的所在。


默想:

我所踏過的土地上,記載著我和上帝的哪一段故事呢?

祈禱:

創造的上帝,我的心充滿讚嘆,祢以土地成為形塑我的根基,在土地之上乳養我。祢自己就是我的土地,是我的藏身之處,是我腳踏平安之所。求祢幫助我,在我所站立之地,順從祢的話語,活出祢美好的形像。奉主耶穌的名祈禱,阿們。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